第733章 又一件轰动全国的重宝(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观刻意找刑秋打听一下,才知道这位池老,正是鄂省最富盛名的书画鉴定大师之一。本身又在鄂省博物馆坐镇,称得上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如果不是黄州距离武昌较近,而且池老对苏东坡的字画比较感兴趣,估计也请不动他过来参加文化节。

  闲话少提,且说看到长卷之后,池老仔细打量,对于东西有个大概的了解之后,立即在田老的装备之中拿取一块拇指头大小的放大镜片,然后直接在款印上研究起来。

  其实不仅是每件作品的作者有自己的风格,而且每个鉴赏家在鉴定东西的时候,也有自己的显著特点,专注于某个方面的情况。

  有人偏向于纸质,一摸纸质材料的手感,马上就可以判断年代。也有人对作者的字体笔法比较了解,观看字体的结构,以及墨色的轻淡浓厚程度,就知道作品是真是假。

  很显然,池老是对款印很有研究,

  在鉴定字画时,辨认签名比辨认印章更为重要,不少伪作就在题款签名的笔法和书法功力上露了马脚。辨认签名,肯定要熟悉书画作者的签名习惯。

  以赵孟頫为例,他的字为子昂,但是习惯在收札上署名孟頫,而绘画上常写子昂。另外还有董其昌,字玄宰。所以行里曾有画不见其昌,字不见玄宰的说法,意思是说他的绘画里,署名不会落其昌字款,而在书法字卷之中,肯定没有玄宰的笔款。

  这是最常见不过的细节问题了,外行人不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所以看见专家只是随便瞄了一眼作品,根本没有细看就断定作品是假的,感到非常不可思议,甚至怀疑专家是在糊弄自己,自然而然觉得很气愤。

  实际上人家是没有细看的必要,所谓内行看门道,只要掌握了诀窍,一眼断定真伪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前提是作品真的是仿得很假,看一眼就够了,自然不用再看第二眼。

  当然,一幅古卷之上,肯定不可能只有一枚款印。一般来说,除了作者本人的款印以外,还有其他收藏过作品或者鉴赏过作品的人的印章。

  眼前这幅长卷就是这样,不仅有苏东坡的款识,还有黄庭坚、朱熹、宋高宗、魏了翁、邓文原等人的款印。一枚枚或方或圆的印文,就错落有致的分布在长卷之中,构成了妙趣横生的印章文化,更给鉴定长卷的真伪提供许多重要辅证。

  其实研究这些款印,印文的深浅颜色也是关键,毕竟印泥也有朝代的特征。

  宋以前多用水印,以水调朱,南宋以后逐渐用蜜调朱,元代以后才和油调朱。作伪的人不讲究,有时在一幅伪作上,盖了很多不同时代的印章,但印泥却是一个颜色,明显是同时盖上去的。有经验的人看见了,一眼就能断定这是假货。

  不过,这幅长卷肯定没有这种情况,所以池老仔细研究了许久。期间更是不断的更换放大镜,专心致志的研究了小半个小时,这才轻轻的抬头。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变化,但是眼中却透出一抹惊喜交集之色。

  “怎么样?”田老微笑问道:“看出什么来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