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潘家园“鬼市”(4)(3 / 4)
临本就是临摹版本,如果临摹的人是书法名家,那么价值极高。但是,要是普通的文人的临写本,那么反而不如翻刻的拓帖呢。
王观翻了几页之后,就直接看到最后,发现没有留款。显然临写的人也颇有自知之明,知道的自己的作品艺术价值不高,干脆不署名了。
不过,在王观的眼中,这些书法也算很好了。毕竟在这个提笔忘字的年代,不要说毛笔书法了,就是拿铅笔写字,许多人也写得歪歪斜斜,不成形状。
当然,王观现在是拿自己的书法和眼前的书法相比,肯定是觉得人家写得好,但是要拿这个临摹本与原本比较……根本没法比较。
要知道,大观太清楼帖,那是宋代最著名的法帖,属于淳化阁帖的升级版。
两个法帖一脉相承,却也有一些差异。当年,宋太宗命大臣摹刻淳化阁帖,摹刻技艺还不够十分精良,颇有失真之处,同时在编辑方面也存在着不少学术性错误。更主要的是由于淳化阁帖是刻在枣木板上,历经百年,到了宋徽宗在位时候,刻板就毁坏了。
见到这个情形,宋徽宗就招人重修淳化阁帖。
大家都知道,事物有两面性。宋徽宗政治才能平庸,属于昏君一类,但是在艺术上能够和他比肩的皇帝却寥寥无几。
以他的艺术鉴赏力,重修的淳化阁帖,不仅在编排上改正了阁帖的错误,在摹刻上更比阁帖精细准确得多,所以得到世人的肯定,认为是宋代刻帖中的精品。
当然,重修之后的淳化阁帖,自然而然换了个名字。由于宋徽宗的年号是大观,那么刻帖就顺理成章的命名为大观帖了。
字帖刻成之后,存放在太清楼下,所以也叫太清楼帖。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大观太清楼帖,并不等同于大观帖或太清楼帖。
因为大观帖刻成后,宋徽宗又以元祐秘阁续帖、晋王羲之十七帖及唐孙过庭书谱与大观帖合为二十二卷,才统称大观太清楼帖。
也就是说,大观太清楼帖,属于官刻丛帖,并不是单指一个字帖而已。通俗地说,大观太清楼帖就像是一部丛书,每部帖是可以独立的。
所以这一本算是一册,应该还有许多……
想到这里,王观在书堆上一扒,果然发现底下还有几十册。他随意打量,感觉每本册子上的书法风格相近,应该是出自同一人的手笔。另外,从书册装帧、以及纸页的情况来看,年代应该不是很久远,可能是民国年间的东西。
↑返回顶部↑
王观翻了几页之后,就直接看到最后,发现没有留款。显然临写的人也颇有自知之明,知道的自己的作品艺术价值不高,干脆不署名了。
不过,在王观的眼中,这些书法也算很好了。毕竟在这个提笔忘字的年代,不要说毛笔书法了,就是拿铅笔写字,许多人也写得歪歪斜斜,不成形状。
当然,王观现在是拿自己的书法和眼前的书法相比,肯定是觉得人家写得好,但是要拿这个临摹本与原本比较……根本没法比较。
要知道,大观太清楼帖,那是宋代最著名的法帖,属于淳化阁帖的升级版。
两个法帖一脉相承,却也有一些差异。当年,宋太宗命大臣摹刻淳化阁帖,摹刻技艺还不够十分精良,颇有失真之处,同时在编辑方面也存在着不少学术性错误。更主要的是由于淳化阁帖是刻在枣木板上,历经百年,到了宋徽宗在位时候,刻板就毁坏了。
见到这个情形,宋徽宗就招人重修淳化阁帖。
大家都知道,事物有两面性。宋徽宗政治才能平庸,属于昏君一类,但是在艺术上能够和他比肩的皇帝却寥寥无几。
以他的艺术鉴赏力,重修的淳化阁帖,不仅在编排上改正了阁帖的错误,在摹刻上更比阁帖精细准确得多,所以得到世人的肯定,认为是宋代刻帖中的精品。
当然,重修之后的淳化阁帖,自然而然换了个名字。由于宋徽宗的年号是大观,那么刻帖就顺理成章的命名为大观帖了。
字帖刻成之后,存放在太清楼下,所以也叫太清楼帖。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大观太清楼帖,并不等同于大观帖或太清楼帖。
因为大观帖刻成后,宋徽宗又以元祐秘阁续帖、晋王羲之十七帖及唐孙过庭书谱与大观帖合为二十二卷,才统称大观太清楼帖。
也就是说,大观太清楼帖,属于官刻丛帖,并不是单指一个字帖而已。通俗地说,大观太清楼帖就像是一部丛书,每部帖是可以独立的。
所以这一本算是一册,应该还有许多……
想到这里,王观在书堆上一扒,果然发现底下还有几十册。他随意打量,感觉每本册子上的书法风格相近,应该是出自同一人的手笔。另外,从书册装帧、以及纸页的情况来看,年代应该不是很久远,可能是民国年间的东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