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借“势”向上:行业思维(4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那时,我在国内的一家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工作,其中有一项业务是视频审核。当时,我们的外包团队有1000个人,每天审核10万条视频。

  也就是说,1000个人每天给10万条视频打标签。比如,给搞笑视频打上“搞笑”的标签,给游戏视频打上“游戏”标签。打完大类的标签之后,还有二级分类标签、三级分类标签、四级分类标签等等。

  当时,领导对我说:“一天审核10万条视频,任务量太少了,现在要一天处理50万条视频,但是不增加预算。”原本我的工作量就已经饱和了,根本应付不过来。我说:“我解决不了这个事。”

  结果,领导说:“解决不了事情,就解决你。”

  2

  我只好硬着头皮干。那段时间我特别生气,觉得领导简直是明目张胆地压榨我们。有一天,我加班到11点,打车回家时,我低着头坐在后座上,结果被司机看出来我心情不好。他问我:“小伙子,你为啥忧心忡忡的?”我不耐烦地回答说:“我这事挺复杂的,你也解决不了。”结果,他竟然被我激怒了,说:“我开出租车20多年了,什么问题没听过!”

  我心想:既然你这么自信,那我就给你说说我的问题。于是,我跟他讲了领导提的要求和我的烦恼,他听了之后似懂非懂。过了一会儿,他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我没做滴滴的师傅之前,每天要跑10个小时,差不多能挣600块钱。做了滴滴的师傅以后,我每天还是跑10个小时,但一天能挣1000多块钱。”

  停顿了一下,他问:“你知道为什么吗?”我翻了个白眼,继续不耐烦地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结果,他还不乐意了,强行让我听下去。他说:“不行,我一定要跟你说。我每天行驶的里程没有变,但是用了滴滴的app之后,效率提高了。”

  当时,我只感觉自己的大脑灵光一闪,然后我就豁然开朗了。原来是这个思路。

  之前,每个负责审核视频的人都会收到一个分工表,这个表格里可能有20多个视频分类需要他们打标签。听完出租车司机的话之后,我当即对分工表进行了改良。从那以后,每个人的分工表里都只有一个或几个他们擅长审核的视频类型。比如,有的人打游戏类标签特别准确,我就只给他分游戏内容的视频;有的人很擅长打情感类标签,我就只给他分情感类的视频。

  这样,大家都在各自擅长的类型里进行审核,效率自然就提高了。于是,在没有增加特别多预算的情况下,我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自从经历了这件事情,我就再也不敢小瞧任何一位出租车司机了,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们又能给我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没错,我们要学会用跨界思维去解决问题。

  从此,每次我遇到问题,一定会找其他领域的人聊天,因为我在内容领域已经比较专业了,找同行业的其他人未必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而我去找跨界人士,或许我这里的大问题在他们那儿就是小菜一碟。

  其实,不管是谁,只要在一个行业里待久了,思维就会有局限性,所以我们要多和不同行业的人聊天,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思路跟我们是不一样的。他们的一句无心之言,也许就能成为我们破局的关键。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