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年关将至飞雪紧(1)(3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尒达又问关锦璘古人也是用火盆取暖的吗?

  关锦璘吟诵了一首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关锦璘吟诵完毕说这是唐代白居易写的诗,短短0个字把冬天飞雪的夜晚,与朋友围炉对酒的情趣表现的活灵活现。

  用火取暖,早在原始社会初期就有;周口店的那些灰烬就是最好的例证。

  后来人们为了挪动火堆方便保存火种,把火放在烧制的陶器里面;这个陶器就是最原始的炉或灶。

  古人取暖多用木炭,一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铜或铁制成的外面再加上一个箱形透气的笼罩,防止失火或者掉进其他东西。

  到了唐代,人们又用铜制成手炉或者脚炉;手炉呈椭圆形,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暖手。

  脚炉比手炉大,可放在脚下暖足;此外还有暖足瓶俗称汤婆子,里边灌上热水晚上放在被窝里。

  宋代黄庭坚有首诗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这种暖具。

  唐朝和宋朝是华夏民族的富裕时期,皇室和有钱人家中都有暖室。

  暖室在盖房子时是用铜来当顶梁柱,铜柱中间是空的;冬天的时候把烧红的碳倒入铜柱中,铜柱受热;使室内空气热起来,这样就不冷了。

  平常人家都备有碳鉴,就是一种大的铜或铁盆;特冷时一家人围着火盆取暖。

  穷人冬天会在家里用土造一个大的空心土敦,类似于现在的炕头,但是那时的人不懂调节温度;经常出现烧死人,烫伤人的事。

  关锦璘深有感触道:“唐朝、宋朝距离我们1000多年了,我们现在还沿袭他们的取暖方式几乎没有多大变化;是不是有点汗颜?”

  指指铜盆里面的木炭,道:“大家看这木炭,跟白居易《卖炭翁》中描写的没什么两样!”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