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射向酒楼的子弹(1)(1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歌乐山一声沉闷的枪声结果了戴笠小舅子毛子业的小命,也结束了关锦璘一行的重庆之行。

  黄昏时辰,关锦璘11人离开歌乐山;向渝中区的星临轩酒楼走去。

  天空中漂浮着灰蒙蒙的火烧云,长江、嘉陵江上空笼罩着厚重的雾气;雾都之城的黄昏你说她妖艳、冷酷、阴霾、似乎都有道理。

  要不是敬远鑫在星临轩酒楼给戴笠的小舅子毛子业摆设酒宴,就不会有关锦璘怒砸餐馆的英雄壮举在报纸出现。

  要不是《大公报》、《新华日报》连篇累牍地登载关将军的大幅照片,和吃货现场的饕餮图像;也就不会有几十万重庆市民自发的游行抗议政府腐败行为活动。

  从法理上讲,蒋介石的重庆政府是民国建立以来最腐败的一个政府;政府里面派系林立,勾心斗角;官员们贪污腐败,私豪宅纳小妾之风盛行;不来一场群众性的游行示威活动,煞煞每况愈下的颓废社会风气;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只能是纸上谈兵。

  关锦璘似乎意识到这一点,尽管怒砸餐馆纯粹即兴行为;但却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拨动了重庆市民心中早就紧绷的那根琴弦;弹奏出一曲时代的最强音,战时首都重庆的社会风气得到一次整饬。

  蒋介石从心底里感激关锦璘,可对关锦璘明目张胆地提出释放共产党人李继刚却十分愤怒。

  两项相抵,蒋介石还是觉得关锦璘功大于过;才满足了他们一行必杀戴笠小舅子毛子业的愿望。

  关锦璘请求诛杀毛子业是为了打压戴笠,蒋介石心中明白;戴笠是蒋介石的心腹不能被关锦璘弄下去,蒋介石才使出丢卒保车的手段;让最高法院经过审判判处毛子业死刑。

  一个**专制的国家,法律还不是党魁的摆设?党就是国,国就是党;党魁就是法律,这个大家心中都明白。

  但蒋介石还是要走走形式,做做样子。

  不管怎么讲,毛子业还是被推上断头台;也算关锦璘他们的胜利。

  关锦璘进入重庆后从谋划到最后实施,基本没走多少弯路地达到震慑戴笠的目的,遗憾的是营救李继刚原地踏步。

  关锦璘已经预料到,营救李继刚将是一场严酷的斗争;尽管李继刚只是一个无关重要的人物,但围绕他的关押——释放——营救——将有一场惊涛骇浪。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