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何檀潜猛地一惊,奔至临海处,就见那船上站着谢海道。他一身散人袍,不知为何须发尽如墨染,乌黑如青年时。见到何檀潜,他大笑着挥手,袍袖于风中,有若风帆。

  “我去也!”他大声道,“君要再见我,直须往蓬莱!”

  何檀潜抓着城头石,倾身望过去。那船离岸了,被风推着一路向东,跃入那红日之下铺展开的滚滚波澜。

  那身着青袍者,渐为一点,没入长天。

  他就这么望着,不觉泪纵横。

  第74章 聚首第七十二

  八月之后,长安似乎恢复如常,繁华无虞依旧。

  国人将那相辉楼之变抛于脑后,偶尔于茶饭间作笑谈,揣测宫城内兄弟阋墙的始末。这端王党的清剿,倒也尚未成洪武大案,只是长安城中来自归涯司的暗影多了许多,终日笼在不少朝臣的门府之侧。

  那朝臣之中,最惹世人议论的,便是当今圣上同门秦烨的父亲,太尉秦大介。

  若说关山外有孟扶桑,那这秦大介当年就是由何檀潜一手提拔、助李长卿夺下大豫江山的不世功臣。他的结局似乎最好,身居高位,闲领俸禄,长子已任督君。可相辉楼事变后,却有人弹劾他与端王暗通款曲,还有所谓证据。这一灾祸,大概是难避了。

  秦烨虽然远在江陵,却在朝中仍有人充当传声筒,很快得知了这一消息。他没有迟疑,暂时将手中事务托付给副手,匹马赴长安。

  与李鉴他们半年不见,书信来往是常有的,可近半个月却没从李鉴那里听到一点风声。他此时才知,人家是在成大事,还有可能中伤自己的老爹。

  可秦大介这事必有隐情。他想起李鉴登基前,他在基胜楼端王宴遇秦大介,又逢半道截杀,是秦大介在后阻拦。此事蹊跷,他却没来得及和李鉴说,后头也忘了。

  若是因此害了老父,简直是大罪过。

  他一个人走得快,一旬就到了当初入长安前居留的文安驿。这回他算是擅离职守,没有述职之名,不敢太张扬,只让马饮了几口水就打算继续走。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