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190节(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朝廷里有一种意见,让杜中宵由转运判官改任提点刑狱,同时兼制置营田。如此一来,可以把主管公事的资序提上去。不过营田一直由转运司负责,这么做与常例不符,最终被否决。

  杜中宵对此心知肚明,也想解决办法。自己年不满三十,中进士不足十年,最关键的是没有在朝中任职的资历,升官遇到了天花板。营田务的事务放不开,现在的风气,就是做得好了久任,不能够频繁换人,把事情耽误了。判官升任转运使资历不足,差得实在太远了。做提刑,又不能管营田务。想来想去想起记忆中的一个官职,提举常平。这应该是后来设置的官职,很可能是在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时间,杜中宵记不清楚。这官职顾名思义,跟经济密切相关,正符合现杜中宵的身份。

  前些日子,杜中宵正式上奏,要求设置提举常平司,掌管一路经济事务。朝廷还没有回应。

  宋朝路一级的官员,不管是转运使还是提刑,他们的本职是什么,都带着监察百官的职权,都称为监司。这个监察权,是路级官员管理地方州官县官的关键。没有监察权,地方官员根本不会理你。

  之所以要依靠监察权,是因为路级官员与州县官员没有直接的上下级关系,只有事权,而没有至关重要的人事权。州县官员做得好与坏,称职不称职,升迁与贬谪,是由中央朝廷决定的。路和后世的省是不一样的,省是州县的上级,可以向直接下命令。路不是上级,只是事务衙门,不能直接向州县下命令。

  提举常平,主管经济事务,同样要依靠监察权。虽然杜中宵对监察百官的权力不感冒,但没有这个权力,就管不了州县,至于其他事务,与转运使司如何分割,那就看朝廷意思了。杜中宵不想分割转运司的权力,特别是地方的钱粮税赋,常平司不插手。甚至是禁榷货物,也不想管理。而专注于营田务,和各地的普通工商业。还是以铁监为中心,建立起一个遍及全路的商业网络。

  第147章 曾经的上司

  皇祐元年八月,杜中宵由转运判官转任京西路提举常平司,兼制置营田。张昷之为主管公事,苏舜钦勾当公事。营田厢军拣汰老弱,进行教阅,赐以军号,设两钤辖。如京使刘几驻唐州,管理唐州、邓州和汝州三州的厢军。东染院使杨畋驻随州,管理襄州、随州和郢州的厢军。

  杜中宵的这个常平官,职责范围是主管常平仓、义仓、坊场、市易、河渡、抵当等等事务。核心其实两项,一是常平仓和义仓,平抑物价,救济灾荒;再一个是市易坊场,各种工商业活动。两者既有不同又相互联系。常平仓的重心是平抑粮价,以农业为中心的商业活动。市易坊场则是以工矿业为中心。营田务是兼职,此事由他开头,不能够关途而废。

  路一级监司官,除转运使外,提点刑狱带劝农,常平仓带上营田,其实都是为了分转运使的权。宋朝一向注意不许路级坐大,朝中三司坐大,路级的转运司就坐大,分权是朝廷有意为之。

  八月中旬,杜中宵在新建成的枣阳营田务衙门,会见自己新的同僚和属下。

  看见杜中宵带了属吏等在门外,刘几大步走上前来,拱手道:“亳州一别,匆匆数年,不想今日得见。想当年提举是少年进士,意气风发,不十年屡立功勋,已驻守一方。”

  杜中宵道:“钤辖当年是州里通判,我是推官,谁知再见,已转换武职,实在让人想不到。”

  刘几大笑:“我离了亳州,便就到沿边任职。孙相公举荐,以文换武,已经数年了。”

  刘几离了亳州之后,到陕西路任职。孙沔举荐他有武略,换了武职,已经数年。此次杜中宵整编营田厢军,还有在军中推广火枪火炮的用意,刘几是被特意派来的。虽然杜中宵主管营田厢军整编,官职也高于刘几,但不一个系统,两人份属同僚,不是严格的上下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