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158节(2 / 7)
不大一会,小厮端了两碗面上来。细细的面条,上面几根菜,带着几块鸡骨,香美的肉汤泡着。
用筷子搅了搅面条,孙指挥道:“这是衙门里新制的面,叫做龙须面,极是滑嫩有嚼劲。我听衙门里的人说,过几日,我们都要调到做这面的场里去。”
秦副指挥使吃一口面,道:“这面倒是不错,平常家里做不出这个味道。也亏衙门里的几位官员心思灵巧,想出制这制那,建几处场务。如若不然,我们这些人到了青台镇里,还没有事做呢!”
孙指挥道:“兄弟错了,这几处场务不算什么。我听人说,北边方城山里探出铁矿,要在叶县大兴矿冶,那里需要的人才多呢。过些日子,我们这些人都要读书认字,转运司考试,考得好了别有重用。”
“好笑,我们几十岁的人了,活了半辈子,却要跟孩童一样入学,不怕被人笑话!”
孙指挥道:“兄弟,我劝你一句,识时务者为俊杰。我们这位管着营田的运判,不管做什么,都要用读书认字的人。只要在他手下做事,大字不识,必然没有前途。拼着辛苦一些,还是识些字好。”
“我就不学,难道夺了我的饭碗?!”
孙指挥叹了口气:“兄弟,我本来也是你这样想的,这些日子在青台镇,却有些想明白了。运判自然不会夺我们的饭碗,不管怎样,钱粮按时发放,从不克扣,这就比许多官员强了。但你不按照他的路数来,就没有了前程,一辈子就要清水衙门做着没油水的事。”
秦副指挥使道:“只要不克扣钱粮,我便能养活家人,什么前程,由他们去骗鬼!”
孙指挥摇了摇头,不再多说。上次因为跟庞都头吵架,实在做不下去,终究还是主动辞职,回到了青台镇来。经过了这一次变故,性了变得圆滑了些。在镇里这些日子,他看出来了,杜中宵用人做事,对知识很是看重。不能读书识字的,在他手下基本没有前程。没办法,那些细密的章程看不懂,怎么可能做好事?营田务一点一点立规矩,事无巨细,事事都有程文,不认字根本做不了。
那三本小册子,就是启蒙课本,营田务衙门分成几批,让属下的官吏去上课。此事并不强迫,不愿学的可以不去。但营田务的公务,很多都要学会那三本册子才能做好,不学很快就跟不上了。
此事对官员的影响还小一些,他们有官阶在,有俸禄的标准在,总要有合适的职位。吏人就没有这么轻松了,除了从州县借调来的极少数有职级,大多数吏人身份等级是一样的。学得好的人,很快就能得到重要职事,事权越来越重,慢慢把其他人排挤出去。
最近这些日子,因为青年人学东西快,很多重要职位,都被年轻吏人占住。甚至有十七八岁的孩子做主管,手下管着一群老吏的事情。这里衙门是新建的,职事是以前没有过的,不管年老年幼,一切都是从头开始。一旦被别人管住了,老吏也无可奈何。
现在剧烈变动的老吏,终有一日会动到官员头上来。孙指挥这些人,是武职小官,地方上无非是监当官,有权便有地位,一旦无权了,就可有可无。真有一天,全部事务都按章程来,这些不识字看不懂章程的人,早晚会被别人取代掉。
从村子到青台镇,换了个环境,人的心思也就变了。看着周围的吏人地位变动剧烈,这些基层小官不可能没有想法,也要思考自己的未来。看现在的架势,营田务在快速发展中,一旦抓住机会,说不定还真升上去了。现在做糖做面的场务算什么,真开了矿冶,里面需要的官吏才多呢。
↑返回顶部↑
用筷子搅了搅面条,孙指挥道:“这是衙门里新制的面,叫做龙须面,极是滑嫩有嚼劲。我听衙门里的人说,过几日,我们都要调到做这面的场里去。”
秦副指挥使吃一口面,道:“这面倒是不错,平常家里做不出这个味道。也亏衙门里的几位官员心思灵巧,想出制这制那,建几处场务。如若不然,我们这些人到了青台镇里,还没有事做呢!”
孙指挥道:“兄弟错了,这几处场务不算什么。我听人说,北边方城山里探出铁矿,要在叶县大兴矿冶,那里需要的人才多呢。过些日子,我们这些人都要读书认字,转运司考试,考得好了别有重用。”
“好笑,我们几十岁的人了,活了半辈子,却要跟孩童一样入学,不怕被人笑话!”
孙指挥道:“兄弟,我劝你一句,识时务者为俊杰。我们这位管着营田的运判,不管做什么,都要用读书认字的人。只要在他手下做事,大字不识,必然没有前途。拼着辛苦一些,还是识些字好。”
“我就不学,难道夺了我的饭碗?!”
孙指挥叹了口气:“兄弟,我本来也是你这样想的,这些日子在青台镇,却有些想明白了。运判自然不会夺我们的饭碗,不管怎样,钱粮按时发放,从不克扣,这就比许多官员强了。但你不按照他的路数来,就没有了前程,一辈子就要清水衙门做着没油水的事。”
秦副指挥使道:“只要不克扣钱粮,我便能养活家人,什么前程,由他们去骗鬼!”
孙指挥摇了摇头,不再多说。上次因为跟庞都头吵架,实在做不下去,终究还是主动辞职,回到了青台镇来。经过了这一次变故,性了变得圆滑了些。在镇里这些日子,他看出来了,杜中宵用人做事,对知识很是看重。不能读书识字的,在他手下基本没有前程。没办法,那些细密的章程看不懂,怎么可能做好事?营田务一点一点立规矩,事无巨细,事事都有程文,不认字根本做不了。
那三本小册子,就是启蒙课本,营田务衙门分成几批,让属下的官吏去上课。此事并不强迫,不愿学的可以不去。但营田务的公务,很多都要学会那三本册子才能做好,不学很快就跟不上了。
此事对官员的影响还小一些,他们有官阶在,有俸禄的标准在,总要有合适的职位。吏人就没有这么轻松了,除了从州县借调来的极少数有职级,大多数吏人身份等级是一样的。学得好的人,很快就能得到重要职事,事权越来越重,慢慢把其他人排挤出去。
最近这些日子,因为青年人学东西快,很多重要职位,都被年轻吏人占住。甚至有十七八岁的孩子做主管,手下管着一群老吏的事情。这里衙门是新建的,职事是以前没有过的,不管年老年幼,一切都是从头开始。一旦被别人管住了,老吏也无可奈何。
现在剧烈变动的老吏,终有一日会动到官员头上来。孙指挥这些人,是武职小官,地方上无非是监当官,有权便有地位,一旦无权了,就可有可无。真有一天,全部事务都按章程来,这些不识字看不懂章程的人,早晚会被别人取代掉。
从村子到青台镇,换了个环境,人的心思也就变了。看着周围的吏人地位变动剧烈,这些基层小官不可能没有想法,也要思考自己的未来。看现在的架势,营田务在快速发展中,一旦抓住机会,说不定还真升上去了。现在做糖做面的场务算什么,真开了矿冶,里面需要的官吏才多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