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152节(6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便如现在,杜中宵的官阶比苏颂已经高了十几阶,但只多不足两任的资序。苏颂做通判带权字,杜中宵做知州一样要带个权字,两人刚好是上下级。

  放下公文,杜中宵对崔主簿道:“这位苏颂是我同年,做事极有章法,若他到来,我们便就轻松得多了。现在衙门草创,诸事纷杂,实在是缺做事的官员。”

  主簿是衙门中小官,地位相当于县令或者录事参军,还是选人,与杜中宵相距甚远,也比苏颂的主管公事低得多,是具体的做事人员。现在的营田务衙门,只有杜中宵一个主官,崔主簿一个基层小官,缺中层官员。如果拟议中的裁撤纤夫陆续到来,还要添加更多的官员。如若不然,就只能从地方借人了。

  地方官中的通判、知县,由于属于朝廷的外派官员,经常被转运使委任到本路的其他州县,做临时工作。不过前一段时间,张方平在陕西路的时候,发现不少知县被派到外地,很长时间不回本县视事,最近朝廷查得严,杜中宵想用转运司的名义借人都做不到。

  本来杜中宵可以借唐州的官员,偏偏现在唐州通判空缺,无人可用,所以才如此狼狈。知州是杜中宵用不动的,别说是转运判官,转运使也不可以委派知州做其他的事。

  第43章 兄弟之争

  权二郎抹了把汗,对前面的杨大郎道:“哥哥,既是发现了矿脉,何不就近报方城官府?非要多跑几十里路,去报营田务的衙门,累死个人!”

  杨大郎头也不回:“兄弟,此事非同小可,是我们多日心血,还是不要报怨了。县衙门里的人如何信得?我们报上去,他们信了好说,不信我们又有什么办法?更不要说欺上瞒下,冒领了我们的功劳去。”

  权二郎道:“方城县信不得,难道营田务衙门就信得?还不一样是一群狗官坐在里面!”

  杨二郎道:“如何一样?榜文是营田务发出来,他们最急此事。”

  在山里许多日子,好不容易找到多处矿苗,确认了矿脉,又要奔波一两百里,权二郎觉得辛苦,一路抱怨不断。好在他说归说,还是老实一直随在杨大郎身后。他再混,也知道领赏钱要紧。

  青台镇北边是罗渠镇,一样临堵水,交通便利。再向堵水上游走,便是汉唐修的旧陂,沿河分布着一大串水塘。由于灌溉便利,这里的人口比青台镇还要稍稠密些。

  镇里有一个员外,家里有几顷地,在镇上开着一处客栈,家境极是殷实。主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女双全。他的妻子前些年去世,又续娶了一个年轻的妇人,却是嫁过人的,带了一儿一女过来。

  带过来的儿子本名齐锋,来了这员外家,随了员外的姓,改名罗锋。进了新家,两个哥哥却容不下他,时常欺压。大哥尚且好些,表面过得去,二哥却十分不好,动辄打骂。

  这一日罗锋在野外捡了一只小八哥,极是伶俐,带回家养着。二哥看见眼馋,要抢打的,两人厮打起来。若在平时,罗锋知道自己人在屋檐下,都让着哥哥,不敢认真去争。此次中意那八哥,死活不敢相让,下手重了些,打破了二哥的头,被告到了大哥那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