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146节(5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简简单单的几页纸,猜测意思,把杜中宵急得满头大汗。绞尽脑汁,附了自己的猜测,杜中宵给贾昌朝回了信。

  把信写好,杜中宵抹了把额头的汗水,出了一口气。自己这学问,在这个年代的文官中着实是差了些。在地方上还好,一般官员的学问也好不到哪里去,回到京城面对这些人尖就吃力了。

  贾昌朝基本没有在地方为官,大部分时间就是在京城侍读讲经,精研典籍。凡是能查到的书,几乎全部读过,无非是在杂学上不足罢了。杜中宵跟他交流学问,太过吃力了。

  命人把信送走,杜中宵喝了口茶,心中暗道,现在看来,在京城做官着实不容易。贾昌朝还不是天资特别突出的,自己的那位同年王安石更是号称无书不读,过目不忘,经史子集,佛道两家,三教九流就没有他不知道的。这样的人还不是一个两个,便如三司使张方平,书只看一遍,看过就扔,全记在心里。

  这些人天生一个好脑子,跟他们交流学问,不是给自己找罪受吗。可这些人,都是天下翘楚,入不得他们的眼,官场上日子也难过。便如现在的首相陈执中,能力也强,却被公开讥笑不学无术。

  要想在官场上立住脚,就应当有自己的学问。跟这些比书本是比不过了,不说自己半路出家,从小就学也比不过他们。自己应当建立新的学问,把客场变成主场,总不会还这么吃力。

  杜中宵叹了口气,到了今天,是应该想办法总结些理论知识了。

  第25章 钦差试炮

  正月十二,杜中宵一行终于到了开封城外。在驿馆歇下,杜中宵派人禀报中书和枢密院。

  过了不到一个时辰,枢密院都承旨战士宁到了城外,到驿馆见杜中宵。

  分宾主落座,战士宁取出文书交给杜中宵:“枢密太尉札子,命学士带大炮前去咸平县,安置于殿前司雄勇军中。到那里之后暂住,听候指挥。”

  杜中宵接了札子,拱手称是。

  中书出来的正式命令称敕,枢密院称宣,均须奉圣旨,皇帝画押。遇有平常事务,则用札子,宰执签字画押即可。更低一级的还有头子,用于处理琐碎细小事务。另一个实权衙门,三司发出来的命令文书称检。这几种文书都有不同的格式,大臣不同的权限,效力也不相同。

  杜中宵看了札子,给战士宁写了回执,问道:“此去咸平,不知承旨是否同行?”

  战士宁道:“为免诸多麻烦,枢密太尉命我随学士同去。现在天色还早,学士用些酒饮,我们便就出发。晚上歇于赤仓镇,明日到咸平县城。”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