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93节(4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石标义连连点头:“虽然不易,大家凑一凑,总能凑出来的。”

  几个汾州乡下的土财主,能拿出几千贯钱现钱,杜中宵一万个不信。再三盘问,才知道石标义和柯振兴两人只是代表,是一群贩运河东路毛皮的商人。他们不敢跟并州的鞣皮商会闹翻,便私下串连,想借着这次机会,获得官府支持,建一处能够跟原来工场抗衡的工场起来。

  汾州在并州南边,地处要道,养羊的又多,是以推了那里的商户出头。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汾州地近大通监,新钱发行之后,他们得了地利,手中的现钱最多。现在并州汾州一带,最赚钱的生意除了贩运毛皮,另一项就是从大通监换新铁钱。由于新铁钱的需求太大,大通监制的铁钱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在交城买制钱原料,如锡之类的物资。

  由于钱法混乱,再是有钱的员外,其实手中的现钱都不多。新铁钱出来之后,由于制作精良,没有盗铸,受到民间的欢迎。很多商户做生意跟以前不一样了,现在喜欢收现钱。

  详细问过石标义,杜中宵喜道:“城里鞣皮价格上涨,最害最深的其实就是你们这些人。你们有心自救,是极好的!放心,只要拿本钱出来,衙门必然全力帮忙。原来衙门那一处工场,因为是差本城匠人轮流做工,很多事情受他们钳制。新的工场,不再轮差了,而是和雇。要想吸引手艺好的匠人来,只能给他们涨工钱。你们只要肯下本钱,有衙门出头,就不用理会鞣皮商会!”

  石标义和柯振兴连连道谢,道:“敢问官人,小的们要买多少债券,才能新开工场?”

  杜中宵想了想,道:“我原想发两千贯,应该尽够开新工场了。这样吧,现在卖出去两三百贯,你们先买七八百贯,凑足一千贯。以后,再慢慢看。”

  石标义道:“官人,现在生意做不成,小的们都心焦。此事等不得,不如买足两千贯,把工场尽快开起来,岂不是好?无非是各州的商人凑一凑,几千贯总能凑出来的。”

  杜中宵笑道:“城里建新的鞣皮工场,得利的可不只是你们。其实获利最多的,是北地商人。他们跟契丹做生意,贩来的生皮最多,卖出的熟皮也最多。建新工场,他们岂能不出力?”

  石标义连连称是,心中却道可惜。其实现在的情况,只要官方支持建新的工场起来,肯定赚钱。三月两成的利息,算不上高,但也过得去。最关键的是,现在买债券,工场建起来后,就可以优先处理自己的毛皮,怎么算也不亏。可惜杜中宵要搞平衡,不能完全把北地商人排除在外。

  谈过了开两处工场的细节,杜中宵让陶十七把人送足,闭目思索了一会。

  陶十七回来,杜中宵道:“去请北地贩毛皮的康成栋康员外,就说我有事相商。”

  如果事情顺利,此次最重要的不是扩大了鞣皮生产能力,解决了目前的危机,而是打破了并州商会的垄断。外地商人这次联合建工场,以后再遇到类似的危机,他们可以照方抓药,建新的工场。这些新的工场建起来,杜中宵不会允许像以前那样依赖行会管理,而是让他们互相竞争。到那个时候,并州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毛皮加工中心。

  行会存在的意义,是辅佐官府对行业进行管理。不只是收税,更重要的是科配,没有行会,官方的科配会非常麻烦。但以现在并州的形势,根本就没有对毛皮科配的必要。

  有耶律不花做后台,康成栋是北地毛皮商人的领袖。最近并州的鞣皮工场,针对北地商人,不只是工钱涨价,工期还被拖延,让他们苦不堪言。最急需新工场的,就是他们。只是此次野心太大,一心想建自己控制的工场,迟迟不买杜中宵发出来的债券。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