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29节(4 / 7)
王安石神色淡然:“我在江宁,也听说此人名气,端的是写得好文章。”
韩绛笑道:“介甫一样少有文名,此次入京,就不想在科场与人一争短长?”
王安石摇了摇头:“书生以文章献君王,得一官半职,聊以养家,治国以报帝王与百姓而已。科第排名不过虚名,争之何益?”
众人听了一起笑,不得不佩服王安石的气度。此时的王安石已初露锋芒,虽然比不得杨寘等人天下闻名,在江南还是有些名气的。杨寘锋芒太露,其实韩绛这些人颇不服气,碰到一样学问好的,难免同仇敌忾说两句,憋着劲要把他的状元夺过来。却没想到王安石对此并不看重,心胸令人叹服。
杜中宵只是在进士边缘徘徊的人物,这样的话题插不上嘴,只能默默喝酒。在他的眼里,这些人中学问最好的是苏颂,不但是文章好,各种杂学无不精通。当然他也知道,别人是不这样看的。真正什么样的学问是这个公认的好,杜中宵依然把握不住,他与这个时代的思想总是有些差距在。
印象中的久别重逢并没有,王安石只是静静喝酒,偶尔说一说这些年的见闻,既不疏远,也不过分亲热,不卑不亢。父亲的去世,使王安石面临到了人生的转折点,也一下子成熟了许多。
韩绛有些感慨,印象中的王安石也有读书人一样的毛病,指点江山,恃才傲物。此次重逢,却不再见从前的影子,锋芒尽敛,稳重了许多。特别是言谈中偶尔说出一两句话来,颇有高屋建瓴之感。听说这几年王安石于诸子百家无书不读,学问一日千里,并不夸张。
杜中宵一直有些拘谨。这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年最顶尖的人物,难免有些紧张。知识跨越千年,既有远见的地方,但也有一些无法抚平的隔阂。
第73章 旧人
年关将近,天下的发解举子齐聚京城,热闹非凡。这是京城商户数年一次的大狂欢,虽然是天寒地冻的季节,却总有生意彻夜不休。
杜中宵一个人躺在客栈里,看着家信。离家时说好到京城游学几个月就回家,没想到就这么待了下来。好在顺利从国子监发解,算是跨过了科考的第一步。
家里的生意越做越大,与韩家一起搬到了许州,雇了几个主管照看各处生意。此次来信,父亲说与韩家已经商定,等此次杜中宵回家,便与韩月娘成亲。如果侥幸中了进士,便小两口一起出去当官,如果不中,回家接着读书。现在已经不是从前那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家了,供得起杜中宵一个闲人。
把信放下,杜中宵枕着手看着屋顶出神,面前浮现出韩月娘的脸庞。其实人生不就是这样吗,一个家庭,一段生命的旅途,相知相携一起走到路程的终点。自己对于中进士做官过于执着了,一年来患得患失,反而失去了生命的乐趣。其实,自己年不足二十,哪怕此次不中,有了这一次的经验,下一次科考必然会容易许多。扪心自问,真地有必要如此焦虑吗?
叹了口气,杜中宵也不知道答案。潜意识当中,杜中宵感觉此次是最好的机会。特别是前些天见到了王安石,杜中宵就更加觉得如此。这个人的出现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了,自己要赶在最合适的时机上车。这是时代的列车,倒并不一定是王安石的列车。
一时无事,杜中宵努力回想前世学过的王安石变法的经过和内容,分析其中的利弊,选择自己最合适的道路。王安石的车不好上,这毫无疑问,只想一想他身后自己党派的样子,就得仔细掂量。同样反对派的车也不能搭,他们斗倒王安石的办法就是熬,杜中宵哪里能花一辈子这样跟人耗。
↑返回顶部↑
韩绛笑道:“介甫一样少有文名,此次入京,就不想在科场与人一争短长?”
王安石摇了摇头:“书生以文章献君王,得一官半职,聊以养家,治国以报帝王与百姓而已。科第排名不过虚名,争之何益?”
众人听了一起笑,不得不佩服王安石的气度。此时的王安石已初露锋芒,虽然比不得杨寘等人天下闻名,在江南还是有些名气的。杨寘锋芒太露,其实韩绛这些人颇不服气,碰到一样学问好的,难免同仇敌忾说两句,憋着劲要把他的状元夺过来。却没想到王安石对此并不看重,心胸令人叹服。
杜中宵只是在进士边缘徘徊的人物,这样的话题插不上嘴,只能默默喝酒。在他的眼里,这些人中学问最好的是苏颂,不但是文章好,各种杂学无不精通。当然他也知道,别人是不这样看的。真正什么样的学问是这个公认的好,杜中宵依然把握不住,他与这个时代的思想总是有些差距在。
印象中的久别重逢并没有,王安石只是静静喝酒,偶尔说一说这些年的见闻,既不疏远,也不过分亲热,不卑不亢。父亲的去世,使王安石面临到了人生的转折点,也一下子成熟了许多。
韩绛有些感慨,印象中的王安石也有读书人一样的毛病,指点江山,恃才傲物。此次重逢,却不再见从前的影子,锋芒尽敛,稳重了许多。特别是言谈中偶尔说出一两句话来,颇有高屋建瓴之感。听说这几年王安石于诸子百家无书不读,学问一日千里,并不夸张。
杜中宵一直有些拘谨。这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年最顶尖的人物,难免有些紧张。知识跨越千年,既有远见的地方,但也有一些无法抚平的隔阂。
第73章 旧人
年关将近,天下的发解举子齐聚京城,热闹非凡。这是京城商户数年一次的大狂欢,虽然是天寒地冻的季节,却总有生意彻夜不休。
杜中宵一个人躺在客栈里,看着家信。离家时说好到京城游学几个月就回家,没想到就这么待了下来。好在顺利从国子监发解,算是跨过了科考的第一步。
家里的生意越做越大,与韩家一起搬到了许州,雇了几个主管照看各处生意。此次来信,父亲说与韩家已经商定,等此次杜中宵回家,便与韩月娘成亲。如果侥幸中了进士,便小两口一起出去当官,如果不中,回家接着读书。现在已经不是从前那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家了,供得起杜中宵一个闲人。
把信放下,杜中宵枕着手看着屋顶出神,面前浮现出韩月娘的脸庞。其实人生不就是这样吗,一个家庭,一段生命的旅途,相知相携一起走到路程的终点。自己对于中进士做官过于执着了,一年来患得患失,反而失去了生命的乐趣。其实,自己年不足二十,哪怕此次不中,有了这一次的经验,下一次科考必然会容易许多。扪心自问,真地有必要如此焦虑吗?
叹了口气,杜中宵也不知道答案。潜意识当中,杜中宵感觉此次是最好的机会。特别是前些天见到了王安石,杜中宵就更加觉得如此。这个人的出现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了,自己要赶在最合适的时机上车。这是时代的列车,倒并不一定是王安石的列车。
一时无事,杜中宵努力回想前世学过的王安石变法的经过和内容,分析其中的利弊,选择自己最合适的道路。王安石的车不好上,这毫无疑问,只想一想他身后自己党派的样子,就得仔细掂量。同样反对派的车也不能搭,他们斗倒王安石的办法就是熬,杜中宵哪里能花一辈子这样跟人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