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 完美大结局(15 / 5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粮食是国之根本,粮价的增加就意味着百姓的每月支出要增加。除此之外,和粮食相关的制品或产业,比如豆腐、米糕、包子、糕点等食物,还有各大小饭馆、客栈的食物价格都会相应的上涨。

  即便有些小商贩和小饭馆的打着薄利多销的幌子,始终坚持着不涨价,但是老百姓们都会发现,豆腐还是那么大的块,但是变薄了,原本买一块就够了,现在要买两块;包子还是那么大,但是肉馅变少了,原本一口下去就能吃到香喷喷的肉馅,现在要咬两口,那感觉不像在吃包子,倒像在吃馒头。

  粮食涨价的相关意义,除了令百姓们怨声载道外,各商业行当也有不同的怨言。比如说刺绣坊、染坊、纸浆坊等大量用工的地方,都是要管工人的一日三餐的。粮价一涨,吃食上就要涨价,给工人们吃不饱,工人们不会好好干活,但是还像以前一样,就意味着成本要上涨一部分,这样一来各工坊的物品价格也跟着上涨。

  各行各业都在上涨物价,老百姓的开销就不只是粮食涨价的几个铜板,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在涨价,他们怎么受的了。于是,要求加薪的呼声越喊越高,有些小老板撑不住了只能相应的涨些工钱,不愁工人的大老板们还在硬挺。因为一旦工钱涨上去成本又要增加,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还是要进行第二次涨价。

  一时间大元和陇南国的整体物价都有不同程度上涨,当然这也直接会影响到皇宫里的各项物资开销。占楚和戚宸轩刚刚登基为帝,虽然屁股坐稳了,但是国家机体却不像以往,所以一点小事都有可能是大事,更何况是物价上涨的民声大事。

  二人纷纷下令查询物价上涨的原因,最后查到根上是因为粮价的上涨。关于粮价上涨的问题,两个人还真是没有太好的办法。粮食在三国之间向来是君王的软肋。

  没有足够的粮食对老百姓进行补充,商家因为粮食短缺涨价也是理所当然,要么朝廷拨款补足粮食差价,要么朝廷供应平价粮。但是这两件平息措施都是他们二人给不起的,至少目前是给不起的,所以最后只能沮丧的听之任之。

  然而这一切还没有完,一个月后,月惜又下了第二道命令,三国的粮食再加价百分之五十。

  这下连大商家也受不住,纷纷涨价,才不至于自己受损失。当然受害最深的是老百姓,有地种粮的农民们有自己留下的多余粮食,但是日常生活用品和衣物、婚丧嫁娶这些还是需要钱购买。

  还有很多大城小镇的老百姓们在外帮佣,挣的都是每周固定的生活费用。现在所有的费用都在上涨,如果工钱不涨,家里马上就开始捉襟见肘。于是纷纷罢工要求东家给予涨工钱。

  这一下大元和陇南国的各个城镇都乱哄哄,再不管他们,听之任之的,最后一定会发生事端。最后占楚和戚宸轩不得不从有限的国库银两中,提出一部分平息物价,但是这就意味着,他们二人原打算用这部分钱,研制新武器的念头不得不搁置一段时间。

  这还不算完,一个月后,月惜再次下了第三道命令,粮价再次上涨百分之五十。

  三个月里三道加价的命令,老百姓几乎快要崩溃,当然占楚和戚宸轩也快要奔溃了。这些粮商们是怎么了?怎么和商量好的一样,涨价都同时涨,究其原因是,他们上面的供货商涨价了,他们也没有办法。

  更离奇的是,问他们级供货商是谁,他们居然全都不知道。只知道,每月到日子都会有人来问他们,需要订多少货,然后他们只需要把他们给的钱数存在固定的商号,过一天后,就会有人把他们要的粮食送到。

  我的天,难道这几百年里,粮食的供应都是这样来的么?这到底是谁定下的规矩?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