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最后的忠臣 第311节(5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大批朝鲜人从事冶铁工作导致朝鲜人耕地的人少了,粮食少了,粮价大涨的情况。

  还好大明的粗粮可不少,纷纷运到朝鲜赚取差价,填补在铁贸易上的亏损。

  崇祯十七年后,大明与朝鲜的联系日益密集了起来,大批商人前往朝鲜做生意。物美价廉的布匹当即冲击了朝鲜的原始纺织业。

  大量朝鲜家庭纺织工坊破产,只得加入其他的生产行业,慢慢的朝鲜就成了大明的原料生产地和市场。

  朝鲜向大明供应了大量的铁坯,药材,大米,咸鱼等,而大明的布匹,玻璃,香料,生丝,粮食等也畅行朝鲜。

  但是只是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朝鲜百姓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吃不上饭是常事。

  现在在大明和朝鲜贵族的双重剥削下,居然能吃饱饭,朝鲜百姓只能喜极而泣,心中感激大明王师。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生产力提高了,机会多了,能吃饱肚子的机会也多了。

  在大明原本萎缩的北方草原市场也再次兴盛了起来,因为建奴没有功夫来袭扰了。

  崇祯十七年四月以后,大明的朝廷就在不断的向锦州前线运输物资,山海关到锦州的铁路也在日夜的加班加点的修建。

  建奴很紧张,知道大明这是要在夏季主动进攻,哪里还有心思去袭扰草原,现在正惶惶不得终日。

  甚至多次派兵前往锦州,不过都被锦州的红夷大炮和吴三桂的铁骑给打退了回来,建奴此时可不敢孤注一掷的进攻锦州。

  只是等着大明主动进攻,到时候诱敌深入,再给明军雷霆一击。

  崇祯十七年的上半年大明北方的商业再次腾飞,一改崇祯十六年后半年的颓势。

  大量的铁路修建,造就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百姓有钱,消费才能起来,消费一起来,做啥都挣钱,商业不得起飞。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