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大司马 第591节(4 / 7)
边郡人口稀少,其兵马数目不足,故还有从内地抽调锐士戍边,与府镇兵一同守备边镇。
至于如何恢复西河、上、安定、北地四郡,其可将曹魏内迁的西河、安定、北地三郡外迁,并将关中的新平郡北迁,恢复上郡建制。除了原有居民外迁外,则会各迁五千户军士入四郡。
今霍峻、邓芝、赵昂一行人北上延安,则是重点考察高奴能否作为上郡的郡治。
赵昂速记霍峻所说的话,并问道:“相国,今高奴为入关之要害,今城郭虽废,不知可为郡治否?”
霍峻观察高奴旧城的山水形势,说道:“四周诸山环绕,洧水穿城而过,其势东注大河,与河东相通,军粮可走漕运,且能与横山诸胡联络。”
“高奴可为上郡治所,并可将军镇设置于此,并在雕阴设军府。上郡以北之肤施可为道治,将郡中羌胡合三千户置于肤施。”
在两汉时期,第二道的横山防线,其中部地区以肤施、独乐为防线。
今南汉无法顾及太远,唯在肤施设道,作为北疆第一条防线,由上郡治高奴作为第二道防线,守备入关要冲。
不仅是上郡郡治充当第二道防线,西河、安定、北地三郡回迁后的郡治,亦是第二道防线,即汉唐时期的第三道防线。
邓芝沉吟几许,说道:“相国,旧北地郡在高平川(今银川市),而今北地郡在泥水上下,复有泥阳、弋居、方渠诸县,不能覆及高平川。”
“高平川者,为关中入凉州之要道。芝恐胡虏讨击,南征安定,北及武威,断绝凉道。如胡虏断道,渐而迁之,日夜为寇,则河西无宁日。相国更置一郡于高平川,归属雍州治,募军徙民,渐以实边。”
“如能于高平川立足,日后北击鲜卑,则可发凉、陇军士,从顺黄河而进,与并冀之士东西夹取朔方诸郡,恢复两汉之故土。”
银川平原为西套,其为鲜卑南下的咽喉要地,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方便大规模驻军。
且与朔方诸郡所在的前套平原有不小距离,位于黄河几字形的前半段,如能控制银川平原,即能与并州遥相呼应,东西夹击盘踞在河套的鲜卑。
历史上,唐灭盘踞在河套的东突厥,基本是沿着黄河几字形进军,李道宗则从银川平原出征,接受从李靖的统率。
↑返回顶部↑
至于如何恢复西河、上、安定、北地四郡,其可将曹魏内迁的西河、安定、北地三郡外迁,并将关中的新平郡北迁,恢复上郡建制。除了原有居民外迁外,则会各迁五千户军士入四郡。
今霍峻、邓芝、赵昂一行人北上延安,则是重点考察高奴能否作为上郡的郡治。
赵昂速记霍峻所说的话,并问道:“相国,今高奴为入关之要害,今城郭虽废,不知可为郡治否?”
霍峻观察高奴旧城的山水形势,说道:“四周诸山环绕,洧水穿城而过,其势东注大河,与河东相通,军粮可走漕运,且能与横山诸胡联络。”
“高奴可为上郡治所,并可将军镇设置于此,并在雕阴设军府。上郡以北之肤施可为道治,将郡中羌胡合三千户置于肤施。”
在两汉时期,第二道的横山防线,其中部地区以肤施、独乐为防线。
今南汉无法顾及太远,唯在肤施设道,作为北疆第一条防线,由上郡治高奴作为第二道防线,守备入关要冲。
不仅是上郡郡治充当第二道防线,西河、安定、北地三郡回迁后的郡治,亦是第二道防线,即汉唐时期的第三道防线。
邓芝沉吟几许,说道:“相国,旧北地郡在高平川(今银川市),而今北地郡在泥水上下,复有泥阳、弋居、方渠诸县,不能覆及高平川。”
“高平川者,为关中入凉州之要道。芝恐胡虏讨击,南征安定,北及武威,断绝凉道。如胡虏断道,渐而迁之,日夜为寇,则河西无宁日。相国更置一郡于高平川,归属雍州治,募军徙民,渐以实边。”
“如能于高平川立足,日后北击鲜卑,则可发凉、陇军士,从顺黄河而进,与并冀之士东西夹取朔方诸郡,恢复两汉之故土。”
银川平原为西套,其为鲜卑南下的咽喉要地,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方便大规模驻军。
且与朔方诸郡所在的前套平原有不小距离,位于黄河几字形的前半段,如能控制银川平原,即能与并州遥相呼应,东西夹击盘踞在河套的鲜卑。
历史上,唐灭盘踞在河套的东突厥,基本是沿着黄河几字形进军,李道宗则从银川平原出征,接受从李靖的统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