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大司马 第585节(3 / 7)
当霍峻了解关中水资源分布情况,便知关中的治理重点,非长安所在的京兆尹,而是渭北的左冯翊。
同时,尚书台上呈的西汉户籍数据也验证了霍峻的想法,关中三辅中,左冯翊近有百万人口为最多,右扶风次之,京兆末之。
左冯翊为何人口最多,看其治下的水利设施,基本就能明白缘由。因为不仅有秦国修建的郑国渠,还有汉武帝时期修通的白、龙首等水渠。
郑国渠巅峰有四万顷灌溉,白渠能灌四千多顷,龙首渠有七千多顷。如加上其余河渠所灌溉的田亩,左冯翊治下绝不下五万顷良田,甚至超六万顷良田。
故霍峻可以肯定的说,南汉定都长安的关键,在左冯翊能否振兴,迅速恢复农业生产。
当明确复关中,首兴左冯翊的治政思想下,霍峻让众人举荐具有屯农经验的长吏治理冯翊。
经蒋琬的举荐,南郡太守吕乂进入霍峻的眼中。
吕乂,字季阳,南阳人。其父吕常随刘焉入关,因天下大乱,道路阻塞问题,吕乂随其父留居益州。
刘备平蜀之后,重用具有经济之才的南阳人王连。王连又向南汉朝廷,举荐了同为南阳人的吕乂、杜祺、刘干等人。
吕乂初任新都县长,因体恤百姓,治民有度,继而升迁为竹县令,后任江陵县令,再迁南郡太守。
任南郡太守期间,兼任督农,负责供给诸葛亮大军的军粮,政绩出众。
浏览吕乂历年升迁档案,听取徐庶、顾雍二人评价,霍峻遂招吕乂入长安。
“来人可是南郡太守吕季阳?”
霍峻将手中的水利舆图放下,打量从江陵星夜兼程而来的吕乂,问道。
吕乂衣着朴素,拱手而拜道:“蒙相国传召,乂特至长安拜谒。”
↑返回顶部↑
同时,尚书台上呈的西汉户籍数据也验证了霍峻的想法,关中三辅中,左冯翊近有百万人口为最多,右扶风次之,京兆末之。
左冯翊为何人口最多,看其治下的水利设施,基本就能明白缘由。因为不仅有秦国修建的郑国渠,还有汉武帝时期修通的白、龙首等水渠。
郑国渠巅峰有四万顷灌溉,白渠能灌四千多顷,龙首渠有七千多顷。如加上其余河渠所灌溉的田亩,左冯翊治下绝不下五万顷良田,甚至超六万顷良田。
故霍峻可以肯定的说,南汉定都长安的关键,在左冯翊能否振兴,迅速恢复农业生产。
当明确复关中,首兴左冯翊的治政思想下,霍峻让众人举荐具有屯农经验的长吏治理冯翊。
经蒋琬的举荐,南郡太守吕乂进入霍峻的眼中。
吕乂,字季阳,南阳人。其父吕常随刘焉入关,因天下大乱,道路阻塞问题,吕乂随其父留居益州。
刘备平蜀之后,重用具有经济之才的南阳人王连。王连又向南汉朝廷,举荐了同为南阳人的吕乂、杜祺、刘干等人。
吕乂初任新都县长,因体恤百姓,治民有度,继而升迁为竹县令,后任江陵县令,再迁南郡太守。
任南郡太守期间,兼任督农,负责供给诸葛亮大军的军粮,政绩出众。
浏览吕乂历年升迁档案,听取徐庶、顾雍二人评价,霍峻遂招吕乂入长安。
“来人可是南郡太守吕季阳?”
霍峻将手中的水利舆图放下,打量从江陵星夜兼程而来的吕乂,问道。
吕乂衣着朴素,拱手而拜道:“蒙相国传召,乂特至长安拜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