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公主的意思是,你当年那篇《顺天门班师颂》深得陛下喜爱,这两年间的文辞还愈发老练了,在歌功颂德的大场面上,怕是少有人能与你相比,正该在此时一展身手。”

  李清月的这个评价,还真不算是在瞎说。

  以被谋反处死的上官仪为例,他的诗文风格虽然一改南朝浮夸雕琢之风,但仍因长年往来于宫廷,少了慷慨雄浑之气,虽有婉转工整的妙处,却也正被拘泥在了其中。

  大抵是因李治此前对于上官仪的器重提拔,让其身边聚集了一批文人墨客,均以他为首,便将这等诗文风格扩散了出去。

  可若要用来歌颂泰山封禅,此等风格绝不适配!

  反倒是出身北地的卢照邻,以及骈文落笔如有天助的王勃,尤其适合此等场合。

  特别是后者。

  他若来写,必定既能满足李治对于封禅泰山盛事的吹捧夸耀,又能为此等大场面更增一份荡气回肠的气势。

  安定公主如此厚望,怎能不令年仅十五岁的王勃感到莫大的压力。

  反倒是杨炯先安慰了他一句:“放轻松点,我猜安定公主选你前去还有个原因。”

  王勃奇道:“什么原因?”

  杨炯回他:“你是知道的,我这个人吧,只擅长于五言律诗,又因为早年间应付神童科还有些背诵经文的匠气,近来先往辽东后往广州,多见世面,体察风物,才有所改变,但仍不足以用五言来写尽封禅之鼎盛。你不一样——”

  “你字多。”

  王勃:“……”

  喂!这话听起来完全不像是一句夸赞好不好。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