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3 / 3)
------
龙朔二年的四月尾声,两道圣旨砸在了本已平静下来的长安城中。
一条是面向天下人的,一条则是面向朝堂官员的。
这两条圣旨的内容并不相同。
前者中写道:现在民间经常有父母刚刚亡故就直接继续嫁娶之事的行为,时间久了就大家都觉得习以为常了。还有些送葬的仪式上,比起悲痛,更多的还是一并欢饮,个个喝到酩酊大醉才回去,根本不像是个葬礼。寒食节也是如此,寒食扫墓原本应该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却只见到众人对坐举办欢庆之事,一点为先祖悲伤的样子都看不出来。
这种种言行根本不该当在大唐这个礼仪之邦出现,有损唐人风气,应当予以禁止。2
这一段话,乍看起来和僧侣没什么关系,因为这诉求端正的其实是世俗的风气,是在向民间重申孝道。
但仔细看去,又分明是对随后之事的铺垫。
若是百姓该当尽孝,也是世俗伦常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僧侣是不是也该当遵守呢?
若是僧侣也需要遵守的话,在天子大过父母的君臣之义面前,叩拜天子好像也是一条应该被推行到僧侣之中的法令。
但圣旨下达得相当体面,只提到了对民间风气的规范,并未强行让僧侣改变自己的做事之法,而是以随后面向朝堂官员的千人集议诏令,隐约透露出了天子的意图。
【君亲之义,在三之训为重;爱敬之道,凡百之行攸先。】
【朕禀天经以扬孝,资地义而宣礼。】3
正是因为这样的缘由,出于宣扬孝道和礼法的需求,希望能够变更习俗,让道士、僧尼都对陛下、皇后、皇太子以及道僧各自的父母叩拜。 ↑返回顶部↑
龙朔二年的四月尾声,两道圣旨砸在了本已平静下来的长安城中。
一条是面向天下人的,一条则是面向朝堂官员的。
这两条圣旨的内容并不相同。
前者中写道:现在民间经常有父母刚刚亡故就直接继续嫁娶之事的行为,时间久了就大家都觉得习以为常了。还有些送葬的仪式上,比起悲痛,更多的还是一并欢饮,个个喝到酩酊大醉才回去,根本不像是个葬礼。寒食节也是如此,寒食扫墓原本应该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却只见到众人对坐举办欢庆之事,一点为先祖悲伤的样子都看不出来。
这种种言行根本不该当在大唐这个礼仪之邦出现,有损唐人风气,应当予以禁止。2
这一段话,乍看起来和僧侣没什么关系,因为这诉求端正的其实是世俗的风气,是在向民间重申孝道。
但仔细看去,又分明是对随后之事的铺垫。
若是百姓该当尽孝,也是世俗伦常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僧侣是不是也该当遵守呢?
若是僧侣也需要遵守的话,在天子大过父母的君臣之义面前,叩拜天子好像也是一条应该被推行到僧侣之中的法令。
但圣旨下达得相当体面,只提到了对民间风气的规范,并未强行让僧侣改变自己的做事之法,而是以随后面向朝堂官员的千人集议诏令,隐约透露出了天子的意图。
【君亲之义,在三之训为重;爱敬之道,凡百之行攸先。】
【朕禀天经以扬孝,资地义而宣礼。】3
正是因为这样的缘由,出于宣扬孝道和礼法的需求,希望能够变更习俗,让道士、僧尼都对陛下、皇后、皇太子以及道僧各自的父母叩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