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之前专家组的老师也是这么说的。”徐青云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看来是我班门弄斧了。”

  “他从小就学这个的。”连云舟拍了几张照,“进了这个门,就是进到他的领域了,这些斜撑、壁画、石碑石刻,他都能跟你追古溯今。”

  “小何老师。”徐青云的眼睛突然亮得惊人,他喉咙有些发紧,不知道该怎么说,犹豫了片刻后,才开口道,“我能不能邀请你给孩子们上一堂课?”

  “学校每学期都有两节特别的研学课,一节是去茶园体会采摘、炒茶工艺,一节是来菩提寺研学,让他们能在研学中了解茶叶工艺和菩提寺的这些历史文物。”徐青云道,“他们是樾山的未来,只有他们了解这片土地,从心里爱着樾山,从心里为樾山而骄傲,他们才能走出去,也才会愿意走回来。”

  他们其实是应该有这份文化自信的。

  可是樾山这些年太落后了,道路不通,生活贫困,他们像是被困在了这座山里,守着巨大的宝藏,却不知其价值,日复一日,浑浑噩噩度日。

  何屿渡没想到他会提出这样一个请求,有些意外:“寺里不是有文物修缮的专家小组吗?这种研学活动应该可以和他们沟通,联合开展吧?”

  “我们之前开展过一次。”徐青云叹了口气,“当时是专家小组一位姓余的老师给孩子们介绍讲解的相关知识……但或许是孩子们年纪太小了,研学活动的效果并不好。”

  “并且学校是打算把研学活动长久地推行下去的,每学期都开展一次。”徐青云期待地看向何屿渡,“小何老师,请您务必考虑一下。”

  他又说:“本来孩子们听说你要来,就特别开心,那天来接你时校长举的接机牌,都是她们自己组织起来做的。如果您来上这个课,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不同的收获的。”

  何秉烛和席玉出钱又出力,各种奔走申请,才有了最开始的希望小学。

  现在国家有补贴和扶持政策,何家每年也会捐赠一笔钱,再加上社会上的一些爱心人士的捐款,希望小学才能为孩子们撑起学业的道路。

  这些在每学期的班会课上,老师们都会讲,感恩教育。所以何屿渡对希望小学的孩子们而言是不同的,他是何家人,孩子们对他天然就有一份好感。

  由他带孩子们研学,事半功倍。

  何屿渡听徐青云连尊称都用上了,对上他那双含着希冀的眼睛,哪里说得出拒绝的话来:“好,我应下了。但是我以前也没给这样年纪的小孩子上过课,你给我两天时间准备准备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