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阶上 第82节(5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太后听罢,终于长出了一口气,“好……很好,出宫了就好。我也不想造杀业,只想让她离皇帝远些儿罢了。花园没了还能重建,皇帝要是没了,这大邺江山就保不住了。”说罢沉寂下来,好半晌才对楚嬷嬷道,“过两天,等皇帝心绪平稳些了,预备几道好菜,把他请过来一块儿用膳吧。我们母子这些年乌眼鸡似的,没有好好说上几句话,经历了一些事儿,才知道两下里平安有多重要。”

  楚嬷嬷应了,又犹豫问出口:“万岁爷这会儿答应放人走,过程子会不会又改主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她就算离开京城,只要万岁爷想找她,还有找不着的道理?”

  太后却缓缓摇头,“他的心性,我最知道。痴迷的时候十头牛都拉不回来,但有朝一日明白了、清醒了,当断则断,不会有半分留恋的。这个儿子,虽自小不得我喜欢,但他那种狠辣果决的性子,说句实在话,像个做皇帝的人。我也是早有担忧,唯恐他处处强人一头,把他哥子压下去,后来……果然。如今我也想明白了,再恨又能怎么样,死了的人回不来了,不能再赔进去一个了。等事儿缓一缓,让人去慈宁宫布置布置,我搬到那儿去吧,总不好一直让他下不来台。藩王之乱平息后,他就是大邺朝顶天立地的皇帝,别叫史官在《邺书》上胡写,既然做了皇帝,一辈子就风风光光的吧。”

  ***

  做皇帝,自然是风光的。

  三王之乱平定后,剩下的藩王们老实多了,连府邸里有多少护院,都据实向朝廷回禀。姿态一低再低,想撤藩便找不到借口,皇帝原想借机把藩地都收归囊中的,但因藩王们让人无衅可寻,这个计划最后不得不暂且搁置了。

  因集权,大邺终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稳定局面。边关太平,无人扰攘,皇帝重用贤臣,朝政中兴,京城冠盖云集,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内阁大学士们叩请皇帝泰山封禅,毕竟天狩朝这样的成就,足以昭告天下了。

  皇帝却摇头,“朕所求,远不止于此。朕还要修运河、开海运、使稼穑不为税赋发愁,工匠不以淫巧糊口,商贾勤于生理,不以招摇撞骗敛财。贫富相睦,相安相乐,这才是朕心里的大同之道。”

  内阁众人听完,纷纷起身长揖,“人君至诚临下,何患治道不成。万岁威加四海,惠布八方,是庶民之福,臣工之福,更是大邺千秋万代之福。”

  皇帝笑了笑,倚着龙椅的扶手道:“朕要开创万世基业,仅凭朕一人,难以办成,还需诸位鼎力相助,君臣一心,排除万难才好。等到朕实现愿景的那一天,如果身子还强健,就厚着脸皮泰山封禅一回。朕也愿意敬告天地,呈禀先祖,朕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对得起慕容家的列祖列宗。”

  话说得客套,但也不全是客套话。他当政多年,谦虚纳谏,知人善任,恭俭爱民,连那些以谏言为己任的御史,对他也无可诟病。

  只有一桩,还是后宫的事儿。朝政处置得再好,后位悬空了两年,自打阎皇后病逝后,就再也没有册立过新皇后。

  御史跃跃欲试,“皇长子既然交给淑贵妃抚养,皇上何不抬举贵妃,也好让后宫有主,坤极大定。”

  皇帝说不必,“贵妃暂行抚养,等到了开蒙的年纪,自然要送到南三所,由大儒教授学问规矩。朕御门听政,只想听诸位臣僚商议国事,至于朕的私事,就不必拿到朝堂上来议论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