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致富从做彩灯开始 第100节(3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八九十年代从中国出去的国人,没有一个不被帝国主义的繁华与发达震惊到的,很多人都迷醉在资本主义的灯红酒绿中,也迷失在丰富的物质当中。这个年代的美国, 对中国来说, 就是降维打击,以至于好多中国青年头也不回地奔向美国的怀抱, 把他乡当成故乡。

  凤宁要不是见过大世面,恐怕也会是这种感受。她虽然不受影响,但团队成员无一不是大受震撼,美国也太先进太发达了!

  黄斌到美国后的第一感受就是:难怪

  姜雪茜要来美国!幸亏凤宁没让她来,否则必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大家很快便投入到工作中去。这次灯会的规模一般,不到五十组花灯,所以凤宁只带了五十来个人过来,人少,花费的时间就会长些,预估需要两个月才能完工,因为签证费和机票非常不便宜,人数太多,成本太高。

  布置灯会对大家来说并不难,因为来的都是熟练工,到现在为止,大家布置过的灯会都不低于五场,都是轻车熟路。最难克服的还是水土问题。

  这还是凤宁从国内带了厨师过来给大家做饭的情况下,有不少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反应,轻的有失眠长皮肤病的,重的有呕吐腹泻的。

  虽然大家都跟凤宁学到了经验,带了点土块来美国泡水喝,可也不是能够完全杜绝的。

  大概经历了小半个月的时间,大家才逐渐适应下来。

  凤宁带着团队专心工作,每周休息一天,让大家去附近转一转。

  工人们不懂英语,也不太敢到处乱跑。凤宁会简单的英语,所以每次都是她给大家当导游,去逛美国的超市,去看金门大桥,去渔人码头看海看船。

  当然大家最爱去的地方还是唐人街,因为那儿都是让大家觉得亲切的华人面孔,虽然大家也不怎么懂粤语,但总比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的英语让人觉得亲切,华人也基本能听懂中文,交流更便利。

  出去了两三回,大家就都不爱出门了,因为物价实在是太高了。不管是交通费还是普通消费,按照美元来算,确实不贵,但换算成人民币,那就是大家都不舍得的价格,还是留着钱回家花吧。

  大家抓紧时间,一直忙到八月底,比预计提前布置完了灯会。

  凤宁本来想留黄斌在美国值班的,最后思来想去,还是不太放心,便自己留下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