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纸牌屋》的背后——金融与传媒的斗争(1 / 9)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实际上,《纸牌屋》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电视剧,又或者说,促使它诞生的根本,其实和电视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好莱坞传统媒体与硅谷科技公司和华尔街银行家们的一次碰撞。

  前文说过,好莱坞和华尔街其实沆瀣一气,将影视剧包装成金融产品,通过娱乐性质的公募基金把制片成本转移到韭菜的头上,这种做法,不但能使好莱坞传统媒体实现利益最大化,还能尽可能的削减制片失败的风险,除此之外,华尔街的银行家也能通过管理费的方式赚的盆满钵满,属于合作共赢,但是嘛,人总得有点念想对吧?

  当华尔街发现,好莱坞的这种模式简直就是无本买卖,迪士尼连年账面亏损但却真实盈利的运营方式连irs都奈何不得,明明挣钱了但却不用交税,重点是这和其他公司改属地躲税务不同,迪士尼这些娱乐公司是大张旗鼓的在美国本土上避税,如此一来嘛,这种牛哔的税务操作就成为了各大金融集团的心头好,所有人都想横插一脚,通过这种方式转嫁成本。

  于是乎,收购,便顺势进行。

  但可惜,早已尝到甜头的传媒巨头们根本就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

  尤其是在瞧见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市值高达一千五百亿,迪士尼的市值飙升至八百亿,派拉蒙的老父亲维亚康姆横扫百分之二十五的媒体份额,维旺迪最终还是将环球出售给了通用,福克斯背后的金主新闻集团也从澳大利亚搬到了美国后,华尔街金融集团们也知晓,收购一事已无成功可能,于是他们便转换了思路,以商业基金的方式,成立了娱乐制作公司。

  也就是所谓的,自己干。

  从零四年开始,好莱坞便涌现出了无数背靠影视基金而诞生的独立制片公司,打造出《纸牌屋》的mrc也是在这次浪潮中出现的,但和其他小资本联合体不同,mrc的爸爸们来头可就太大了,古根海姆是明面上的管理者? 但除了他以外嘛——

  公司股东还有美国电话电报,wpp,以及高盛。

  高盛和美国电话电报不需要介绍,而wpp则是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司? 像宝洁、葛兰素史克、大众、佳能、诺基亚、运通、美林的文案宣传都是他们承包的? 不仅如此,那个做驴象两党宣传生意的奥美政府关系也是wpp家的。

  毫不夸张的说? 只要你有钱? 他们就能把你的产品宣传到家家户户。

  如果说这三位已经牛哔到骨子里了? 那么古根海姆其实也不差,对于学建筑的人来说,古根海姆那就是现代建筑艺术的经典? 但实际上嘛,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他就已经和洛克菲勒、范德比尔特、摩根一道儿? 被列入美国四大巨富家族了,不仅如此? 有着犹太血统的他们还是全球第二大犹太巨富家族? 并且? 和位列第一的罗斯柴尔德联姻了。

  很多人说罗斯柴尔德家族早已幻灭? 低估美国发展的他们在欧洲吃了大亏,二战时被小胡子迫害,苏联在东欧推行社会主义时又没收了他们的大量资产,这两点的确不假,但更多的人并不愿意说,那个古根海姆资产管理公司,控制着三千亿财富的家长,是人家的曾孙。

  鸡蛋不放一个篮子里。

  这种概念人家岂会不懂?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