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1 / 2)
提到扶苏,人们总能聊上很久。而关于扶苏的母亲,在史书上却鲜有记载,让人不免好奇扶苏之母的身份。
曾经在研究秦汉历史的时候,我就和别人推测过扶苏母亲的身份。可是无论如何研究,关于扶苏母亲,大家的研究的程度依旧很单薄。
究其原因,只是因为战国史书,关于女性的记载鲜少,史官们只注重于记录那些重要的历史现象,往往忽略了那些在男人背后的女人们。
正是因为这些女性的存在,才使得动乱的战国,多了一丝柔情。
站在历史研究者的角度,我还是极为渴望能够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嬴政后宫的秘密。然而令我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是,研究这么久之后,自己居然会成为嬴政后宫的一员,与那千古一帝感受极致的爱恋,不免感叹人生的变幻莫测,是我这样平凡的人所无法掌控的。
而《秦朝历史杂记》即便一方面在考古界极具盛名,许多研究人员纷纷被这本书极为出彩的研究角度所吸引,认为这本书给予他们极好的角度看待历史,可以帮助他们冲破目前研究的瓶颈期;可是另外一方面,那些较为严谨的老学者则不大看重这本书,甚至有的学者还给出了诸如‘误人子弟’这样较低的评价。
不过在我看来,这一本书不但让我梳理了历史的思路,同时也让我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感受嬴政对我的爱,以及扶苏的孝顺。
这本书首创性的将扶苏的母亲写成了“阿房女”,而不是像过往传言的那样,扶苏的母亲是郑国人。过往传言,都曾说过,因嬴政在郑国游历,碰上郑国女,两人一见钟情,才有了扶苏这个儿子。扶苏”出自诗经,有香草佳木之意,从中足以看出嬴政对于这个儿子。但是郑国女在生完扶苏之后,便消失了,嬴政为了纪念这个心爱的女人,才终身不立后,给予后人无限历史的谜团。
不过对我而言,《秦朝历史杂记》是否有带入作者主观臆想的可能性,它都极其完美的写出了一个悲情,却又孝顺的孝子形象。
读之,让人不免落泪。
落泪之后,思绪慢慢的被带离远方。渐渐的在梦中,我见到了这个从未见过,却十分熟悉的扶苏。说到底,看着他,我的心里满是愧疚。我是一个极为不负责的母亲,生下他之后,没有管过他一天,还害得他不得不装作坚强,从而走上自己的命定之路。
我已分不清现实和虚幻。虚虚实实,似真似幻,在我看来已不大重要了。
如今只要能有机会,让我见一见梦中的故人,对我来说,都是极大的恩赐。而我的儿子扶苏,我多么希望可以抱一抱他,可是满心的愧疚还是让我站在了原地。
此时我看到他还是一脸稚嫩的样子,估摸着最多十一二岁的样子。
独自一人坐在屋子内,屏退了一众宫人,一个人小心翼翼的在屋子内焚香祷告。
↑返回顶部↑
曾经在研究秦汉历史的时候,我就和别人推测过扶苏母亲的身份。可是无论如何研究,关于扶苏母亲,大家的研究的程度依旧很单薄。
究其原因,只是因为战国史书,关于女性的记载鲜少,史官们只注重于记录那些重要的历史现象,往往忽略了那些在男人背后的女人们。
正是因为这些女性的存在,才使得动乱的战国,多了一丝柔情。
站在历史研究者的角度,我还是极为渴望能够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嬴政后宫的秘密。然而令我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是,研究这么久之后,自己居然会成为嬴政后宫的一员,与那千古一帝感受极致的爱恋,不免感叹人生的变幻莫测,是我这样平凡的人所无法掌控的。
而《秦朝历史杂记》即便一方面在考古界极具盛名,许多研究人员纷纷被这本书极为出彩的研究角度所吸引,认为这本书给予他们极好的角度看待历史,可以帮助他们冲破目前研究的瓶颈期;可是另外一方面,那些较为严谨的老学者则不大看重这本书,甚至有的学者还给出了诸如‘误人子弟’这样较低的评价。
不过在我看来,这一本书不但让我梳理了历史的思路,同时也让我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感受嬴政对我的爱,以及扶苏的孝顺。
这本书首创性的将扶苏的母亲写成了“阿房女”,而不是像过往传言的那样,扶苏的母亲是郑国人。过往传言,都曾说过,因嬴政在郑国游历,碰上郑国女,两人一见钟情,才有了扶苏这个儿子。扶苏”出自诗经,有香草佳木之意,从中足以看出嬴政对于这个儿子。但是郑国女在生完扶苏之后,便消失了,嬴政为了纪念这个心爱的女人,才终身不立后,给予后人无限历史的谜团。
不过对我而言,《秦朝历史杂记》是否有带入作者主观臆想的可能性,它都极其完美的写出了一个悲情,却又孝顺的孝子形象。
读之,让人不免落泪。
落泪之后,思绪慢慢的被带离远方。渐渐的在梦中,我见到了这个从未见过,却十分熟悉的扶苏。说到底,看着他,我的心里满是愧疚。我是一个极为不负责的母亲,生下他之后,没有管过他一天,还害得他不得不装作坚强,从而走上自己的命定之路。
我已分不清现实和虚幻。虚虚实实,似真似幻,在我看来已不大重要了。
如今只要能有机会,让我见一见梦中的故人,对我来说,都是极大的恩赐。而我的儿子扶苏,我多么希望可以抱一抱他,可是满心的愧疚还是让我站在了原地。
此时我看到他还是一脸稚嫩的样子,估摸着最多十一二岁的样子。
独自一人坐在屋子内,屏退了一众宫人,一个人小心翼翼的在屋子内焚香祷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