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疯子皇帝(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日光宗率宫中嫔妃游览聚景园。大臣们对此议论纷纷,认为高宗在世时,孝宗凡出游,必恭请高宗同行,而光宗只顾自己游玩。听到这样的议论,光宗极为恼火,恰逢此时孝宗遣宦官赐玉杯给他,光宗余怒未息,手握不稳,不小心打碎了玉杯。宦官回到重华宫,将事情的经过掐头去尾,只禀报说:“皇上一见太上皇赏赐,非常气愤,连玉杯都摔碎了。”孝宗心中自然不快。另有一次,孝宗游东园,按例光宗应该前往侍奉,可到了家宴之时,却仍不见他的踪影。孝宗虽羊装不闻,但内心的愤怒与痛苦可想而知,毕竟光宗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连起码的礼数都没有,作为父亲,岂能听之任之?

  凤仙花也称指甲草,是绿色环保的天然染色剂,把新鲜的花朵加上明矾捣碎涂在指尖上,鲜红明艳,经年乃消。可凤仙花因为犯了李凤娘的名讳,被改名为“好女儿花”。

  李凤娘善妒,一次赵惇在后宫洗手,为他端盆子的宫女十指纤纤,洁白细腻,赵惇忍不住多看了两眼,又忍不住问了人家仙乡何处贵庚几何,在宫里是否习惯?李凤娘看在眼里妒在心头,却不说什么。又过了几天,赵惇在办公室批阅文件有点小饿小困,传小黄人上一盘点心。不一会点心上来了,光宗打开一看,里面装的竟是上次那个端盆宫女的双手。一个宫女因为手白而得到光宗的好感,李氏尚且不能容忍,对于光宗宠爱的妃嫔,她更是必欲除之而后快。

  光宗还在东宫时,高宗曾赐给他一名侍姬黄氏,光宗即位后晋为贵妃,倍受光宗宠爱,一日李后往重华宫,请立赵扩为太子,正被孝宗斥责,回宫后又闻光宗去幸黄贵妃,教她如何不气?如何不恼?当下转至黄贵妃处,不待内侍通报,便闯将进去。蓦见光宗与黄贵妃正在促膝密谈,禁不住醋兴勃发,就在门首大声道:“皇上龙体少愈,应节除嗜欲,奈何在此处调情?”光宗见了连忙起立。黄贵妃更是吓得魂不附体,不由得屈膝相迎。李后竟不答礼,连眼珠儿都不去瞧她。光宗知已惹祸,不便再留,便握住李后的手同往中宫,心中还似小鹿儿相撞。待至宫中,但见李后的眼眶内,簌簌的流了许多珠泪。光宗大惊,只好加意温存。李后道:“妾并不是为着黄贵妃,陛下身为天子,有几个妃嫔,难道妾不肯相容么?不过陛下新痊,未便纵欲,妾是以冒昧劝谏。此外还有一种特别事故,要与陛下商议。”言至此呜呜咽咽地大哭起来。光宗摸不着头脑,再三婉问,她方嘱内侍召入嘉王扩,令跪伏帝前,自己亦陡地下跪道:“孝宗要想废立了,难道陛下尚不知么?”光宗听了越觉惊得发抖,再加询问。李后才将孝宗不肯立太子的事说了一遍,更添了几句不好听的话儿。光宗被她引入迷团,便道:“朕不再往重华宫了。汝等起来,朕自有计较!”李后方挈嘉王起身。

  绍熙年间,黄贵妃病了。她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也不见有什么效果。皇帝见爱妃日见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无奈只好张榜求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大家开始还将信将疑,好在这种吃法还合贵妃口味,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皇帝自然大喜,展开了愁眉。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冰糖葫芦。

  绍熙二年十一月,应祭天地宗庙。向例由皇帝亲祭,光宗无从推诿,没奈何出宿斋宫。这位心凶手辣的李凤娘,趁着这个空隙,召入黄贵妃,责她蛊惑病主,不异谋逆,竟令内侍持入大杖,把黄贵妃重笞百下。可怜她玉骨冰姿,哪里熬受得住?不到数十下,已是魂驰魄散,香消玉殒。李后见她已死,令内侍拖出宫外,草草棺殓,一面报知光宗,诡说她暴病身亡。光宗非常惊骇,明知内有隐情,断不至于无端暴毙,奈何身为后制,不敢诘问,并且留宿斋宫,不能亲视遗骸抚棺一诀,悲从中来解无可解。是夕在榻中翻去覆来,许久不曾合眼,直至四鼓以后蒙眬睡去,突见黄贵妃满身血污前来,此时也顾不得什么,正要与她抱头大哭,忽然外面一声怪响,顿将睡魔儿吓去,双眸齐启,并没有什么爱妃,但听得朔风怒号,骤雨倾盆,第二天到了坛前,祭品均已摆齐,只是没法燃烛。光宗头晕目眩,勉强拜了几拜。侍臣掖帝登辇踉跄回宫。嗣是终日奄卧,饮食逐日减少,渐渐的精神彻底崩溃。?后人有诗叹曰:

  到底名花不让人,

  一枝竟占六宫春。

  深宵侍宴承恩泽,

  雨露从来不许匀。

  光宗的病情时好时坏,无法正常处理朝政,这正中皇后李氏下怀。从绍熙三年开始,“政事多决于后”,大权旁落李氏之手。然而,她既无兴趣也无能力参决朝廷大政,权力对她而言,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为娘家大捞好处。她封娘家三代为王,侄子李孝友、李孝纯官拜节度使,一次归谒家庙就推恩亲属26人,172人授为使臣,下至李家门客,都奏补得官。李氏外戚恩荫之滥,是南宋建立以来所没有的。李氏家庙也明目张胆地僭越规制,守护的卫兵居然比太庙还多。李后一门获得的显赫权势、巨额财富,无疑都是其患病的丈夫光宗所赐。

  李皇后只生有嘉王赵扩一人,立为太子本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受到孝宗的阻挠。嘉王天性懦弱,孝宗认为其不适宜继承皇位,相比之下,魏王赵恺的儿子嘉国公赵抦生性聪慧,深得孝宗喜爱。当初光宗取代二哥赵恺成为太子,如今孝宗却宠爱赵恺之子,不同意将嘉王立为储君,无形中加深了光宗对孝宗的猜忌,光宗时时感到恐惧和不安。在他看来,父亲不仅对嘉王的太子地位,甚至对自己的皇位,都是潜在的巨大威胁。

  在李后和宦官们的不断挑拨离间下,这种恐惧感逐渐成为光宗挥之不去的阴影,其心理和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终于导致了无端猜疑和极度偏执的症状。他视重华宫为畏途,不再定期前去问安,尽可能躲避着孝宗。天子孝行有亏,臣子劝谏责无旁贷,而臣僚们的这些言行更激起光宗的固执与疑惧,终于引发历时数年的过宫风波。

  光宗病情不断加重,皇后李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她生性妒悍,又有着强烈的权力欲。一方面,她独霸后宫,不允许任何女人与她争宠,光宗对此只有忍气吞声,抑郁不乐;另一方面,她视孝宗夫妇为她皇后地位的最大威胁,想方设法离间孝宗、光宗父子,从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光宗的病态心理。

  在过宫问题上,有些大臣对光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光宗有时似乎被打动,当时答应了过宫,但一入后宫,就会在李后操控下改变主意,最终也未能成行。一次,光宗在谢深甫等大臣的苦谏下传旨过宫,即将出发时,李后从屏风后走出来挽他回去,中书舍人陈傅良出班拉住光宗衣襟,一直跟随到屏后。不料却遭到李后的呵斥,陈傅良大哭而出。宗室赵汝愚是光宗较为信任的大臣,对于他的劝说,光宗也是反复无常。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