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化学课(中)(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羽把瓦罐放在火上煮着继续讲解道:“等一会你们就能看到火碱了。”

  李羽趁空闲,又把猪油切成小块,再把香皂模子铺好。

  三人这才去看火碱,发现水已经蒸完了,白色的晶体出现在瓦罐里。

  “这是甚么东西?”李菲儿感到稀奇,就用右手食指伸出,想要去摸一下,看看是什么东西。

  李羽忙把她的手格开:“菲儿!有些不明白的东西千万不要触摸?这东西腐蚀性很厉害,能把你的手烧伤。”

  李羽提醒完,就用废布在火碱上擦拭了几下,就看到废布竟然慢慢变烂了。

  李菲儿暗暗心惊,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晶体这么厉害,幸亏没有用手去摸,不然后果难料。

  古代不管是东西方,最早的洗涤成分不外乎都是碳酸钠和碳酸钾。前者为天然湖矿产品,后者就是草木灰的主要洗涤成分。

  在华夏古代洗衣物主要使用三种去污剂,一就是草木灰了。草木灰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钾,具有和纯碱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平头百姓常用的去污剂,用来洗衣服。当然纯碱也可以,不过要控制好用量,要不然一件衣服洗不了几次就腐蚀而烂掉。

  第二种去污剂就是皂角粉了,这是古代主要使用的去污剂。作为华夏人都知道黄河是母亲河,中华民族是从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由北而南逐渐开发到长江流域。繁华的江南在商周时期,是东夷盘踞的地方,那个时期华夏人们视那些地区为蛮荒之地,后来为了扩大地盘面积,就对江南地区进行大规扩展地盘之战。

  当我们的祖先在黄河流域时,就在用皂角洗衣服。后来到了长江流域,没有皂角了,问题就来了。日子要过,衣服难道不洗吗?这可怎么办呢?他们只能找能替代皂角的植物,皇天不负有心人,有人终于在长江流域发现了一种树,树上结的果实和皂角功效相似,居然也可以用来清洗衣物,效果和皂角一样好。

  发现这种树果实的人,就给取名肥皂子,又叫肥皂果。后来,人造去污剂出现,到今天依然还在使用这一名称,至今为止我们人类还在使用肥皂,这就是“肥皂”一词的由来。

  另一个传说是古埃及皇宫里,一个叫腓尼基厨师不小心把一罐食用油打翻在地下,他非常害怕,赶快趁别人没有发现时他就用灶炉里的草木灰撒在上面,然后再把这些混合浸透了油脂的草木灰用手捧出去扔掉了,望著自己满手的油腻,他想:这么脏的手,不知道要洗到什么时候才能洗干净啊!当他把手放到了水中时。奇迹出现了:他只是轻轻地搓了几下,那满手的油腻就很容易地洗掉了。甚至连原来一直难以洗掉的老污垢也随之被洗掉了。……之后就发明了肥皂。

  第三种去污剂就是胰子,胰子的出现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的祖先已经向人造去污剂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效果最好的是胰子,但是胰子因其制作复杂,而且成本很高,难以普及,属于奢侈品,只有那些王公贵族、皇室成员才能用得起。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