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1 / 3)
“敢问各位大人,这样一个不辞辛劳、不顾自身的孩子,又怎会是不孝不义之人?她孝事在身,又是被骗,这样的婚事岂能作数?”
“方大人,您只知道揪着‘夫为妻纲’不放,可知道,她那所谓的丈夫,在出事时,正意图欺辱一个不足十三四岁的孩子?她遇见这禽兽行径,难道能不伸张正义?难道,——方大人,您见了这种情形,能忍得下去?能任由这等惨事发生?”
“分明义举,岂能歪曲?”
李瑾适时出事:“不错。父皇在世时,便多次与朕提起,这孩子忠义孝勇,世间难得。这并非是朕的意思,也是先帝留下的遗旨。”
天子都如此说了,满朝文武明知是假,可谁又胆量,敢起头冒出来问一句:
陛下,您这么说,是不是胡编乱造的?您说先帝遗言,可有什么人证?
唯有方正甫蠢蠢欲动,却见李瑾冷淡的唤了一声:“方正甫。”
方正甫心头一跳,人与心跳相反的,猛然跪伏在地,身子压的极低极低,就差匍匐着 了。
“你说夫为妻纲,也知道父为子纲,可知道,君为臣纲?”
方正甫再不敢多发一言,跪在地上,直到早朝结束。几个方才争论的最厉害的腐儒也是连连叫苦,出了皇城,过了许久才平复心境。之后,方正甫便乞骸还乡,这几个自知,早被天子记下了名,便颇有自知之明的“风光自辞”了。
阿云与其家人无罪释放,自是回了原籍。
反而只有“目无王法”的劫囚犯聂玉,被判了流放三年。——这还是看在先帝的面上,也因他当年在大理寺为官时,侦破北狄王子离奇被害一案有功,因此,功过相抵,只判了三年刑。
而将阿云抓回京城、且又煽动文官闹事的通州知府李照允,竟因意图在大理寺监牢投毒,而被抓进了大理寺。
谢无咎“好巧不巧”,恰好把成复礼搁在了李照允的隔壁,两人每日隔着栏杆大眼瞪小眼。
了却这桩大事,谢无咎神清气爽。可这日孟濯缨的讯号,又是“稍安勿躁”。
↑返回顶部↑
“方大人,您只知道揪着‘夫为妻纲’不放,可知道,她那所谓的丈夫,在出事时,正意图欺辱一个不足十三四岁的孩子?她遇见这禽兽行径,难道能不伸张正义?难道,——方大人,您见了这种情形,能忍得下去?能任由这等惨事发生?”
“分明义举,岂能歪曲?”
李瑾适时出事:“不错。父皇在世时,便多次与朕提起,这孩子忠义孝勇,世间难得。这并非是朕的意思,也是先帝留下的遗旨。”
天子都如此说了,满朝文武明知是假,可谁又胆量,敢起头冒出来问一句:
陛下,您这么说,是不是胡编乱造的?您说先帝遗言,可有什么人证?
唯有方正甫蠢蠢欲动,却见李瑾冷淡的唤了一声:“方正甫。”
方正甫心头一跳,人与心跳相反的,猛然跪伏在地,身子压的极低极低,就差匍匐着 了。
“你说夫为妻纲,也知道父为子纲,可知道,君为臣纲?”
方正甫再不敢多发一言,跪在地上,直到早朝结束。几个方才争论的最厉害的腐儒也是连连叫苦,出了皇城,过了许久才平复心境。之后,方正甫便乞骸还乡,这几个自知,早被天子记下了名,便颇有自知之明的“风光自辞”了。
阿云与其家人无罪释放,自是回了原籍。
反而只有“目无王法”的劫囚犯聂玉,被判了流放三年。——这还是看在先帝的面上,也因他当年在大理寺为官时,侦破北狄王子离奇被害一案有功,因此,功过相抵,只判了三年刑。
而将阿云抓回京城、且又煽动文官闹事的通州知府李照允,竟因意图在大理寺监牢投毒,而被抓进了大理寺。
谢无咎“好巧不巧”,恰好把成复礼搁在了李照允的隔壁,两人每日隔着栏杆大眼瞪小眼。
了却这桩大事,谢无咎神清气爽。可这日孟濯缨的讯号,又是“稍安勿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