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氏族 第460节(4 / 7)
百官分列两班,朝服在身的赵宁,面色如常的站在左首位置,与众臣一道向宋治行礼——身为大殿中唯一的王,他想不站在首位都不行。
宋治平日虽然已经深居简出,不怎么处理具体政务,但大朝会没有理由不出现,否则百官就要思考到底谁是皇朝之主。说到底,皇朝大政还是由他主持。
“今日大朝会,先议一议陇右之事。”
宋治坐下后直接开口,脸色很难看,“前日内阁派人去陇右,召凤翔军节度使魏无羡归朝述职,对方明明身体无恙却以伤病为托辞,执意不肯入京。
“朕还得报,这些时日,凤翔军时常恃强凌弱,欺辱邠宁、泾原等镇兵马。魏无羡打算做什么?他是不是忘了自己乃是大齐臣子?!”
说到这,他缓和了语气,看向眼观鼻鼻观心的赵宁:“唐郡王,你如何看待此事?”
第五一五章 郡王的操守与心意(中)
所谓“王”,夏商周时为天子称谓。
战国时期几大诸侯国的国君相继称王,降低了“王”的层次,嬴政一统天下后,为彰显自身尊荣地位,结合三皇五帝,创造了皇帝这个词,意为天下之主。
有了皇帝,遂有皇朝之说。
“王”是一诸侯国之王,王的前缀代表的是地名,秦王即秦国之王,魏王即魏国之王,没有亲王、郡王之分。
而在“王”字之前加个“郡”,代表的是郡县制的郡,前缀同样是地名,意同某一郡之王,以示等级区分。
自汉朝开始,有过“州郡县”三级的行政区划,本朝剔除了“郡”的划分,在地方施行“州县制”。
“唐州郡王”的意思,便是唐州这个州(郡)的王,简称唐郡王再合理不过,宋治也没有固执要称呼全名的意思。
日后,万一宋治要晋升赵宁为亲王,抹掉一个“郡”字,直接称为“唐王”即可,毕竟唐国昔年也是一个诸侯国。
↑返回顶部↑
宋治平日虽然已经深居简出,不怎么处理具体政务,但大朝会没有理由不出现,否则百官就要思考到底谁是皇朝之主。说到底,皇朝大政还是由他主持。
“今日大朝会,先议一议陇右之事。”
宋治坐下后直接开口,脸色很难看,“前日内阁派人去陇右,召凤翔军节度使魏无羡归朝述职,对方明明身体无恙却以伤病为托辞,执意不肯入京。
“朕还得报,这些时日,凤翔军时常恃强凌弱,欺辱邠宁、泾原等镇兵马。魏无羡打算做什么?他是不是忘了自己乃是大齐臣子?!”
说到这,他缓和了语气,看向眼观鼻鼻观心的赵宁:“唐郡王,你如何看待此事?”
第五一五章 郡王的操守与心意(中)
所谓“王”,夏商周时为天子称谓。
战国时期几大诸侯国的国君相继称王,降低了“王”的层次,嬴政一统天下后,为彰显自身尊荣地位,结合三皇五帝,创造了皇帝这个词,意为天下之主。
有了皇帝,遂有皇朝之说。
“王”是一诸侯国之王,王的前缀代表的是地名,秦王即秦国之王,魏王即魏国之王,没有亲王、郡王之分。
而在“王”字之前加个“郡”,代表的是郡县制的郡,前缀同样是地名,意同某一郡之王,以示等级区分。
自汉朝开始,有过“州郡县”三级的行政区划,本朝剔除了“郡”的划分,在地方施行“州县制”。
“唐州郡王”的意思,便是唐州这个州(郡)的王,简称唐郡王再合理不过,宋治也没有固执要称呼全名的意思。
日后,万一宋治要晋升赵宁为亲王,抹掉一个“郡”字,直接称为“唐王”即可,毕竟唐国昔年也是一个诸侯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