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胶州较为富庶,约莫还能情况好些, 能有不少耕读传家的人,但沧州可就苦寒多了。

  百姓们世代都在那地里刨食,这地还贫瘠得可怜。这么多年, 百姓们又备受也颇,能活下去就已是难得了,还指望有那个闲钱闲工夫读书识字吗?

  好在,现在大伙儿的温饱需求已经基本满足了。

  楚霁曾说过的, 他要的是有文化、有思想、有判断的天下苍生。

  那时候,他正好是为了方便工厂里的工人上工,修建了一座学堂, 给无人看管的孩子们免费读书习字。

  有此先例, 楚霁干脆大笔一挥,招聘劳工,在沧州三城十一县和胶州五城十九县,大兴土木,兴建书院。

  书院的规模大小取决于当地的人口数量, 但无论规模大小, 里头都必须配备教室、食堂、宿舍、图书馆和运动场地。

  教室自是不必说,食堂

  和宿舍则是提供给师生食宿所用。

  楚霁规定, 凡是到书院求学的学子,无论年龄、家境、身份, 其食宿都必须在书院里解决。

  定七日为一周, 上五休二,月末还有四天休假, 可以回家与家人团聚。

  之所以这样规定,是楚霁考虑到了那些住穷苦百姓家的学子,他们会占据书院学子的绝大多数。

  若是家中不缺钱财的,一般会有族学,或是干脆请了夫子到家中授课的,并不需要到书院来。

  这些穷苦学子多半住在村中,即便是乡镇或是县里,也在比较偏远的地方。

  但给每个村子都建一个书院也并不现实,财力物力什么的倒另说,但主要是夫子数量远远不够。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