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338节(6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封奏疏,是当着大朝会时,群臣百官之面上的,而非是一般通过通政司和中书署的奏章,可谓石破天惊,影响比之前那些有关西征的风言风语来的厉害多了。

  一日间消息传遍京城

  金陵城内的普通百姓也许并未意识到什么,毕竟立不立太子,那是皇帝自家事。

  但京中百官,尤其是那些从中兴以前就出仕的官员,对这玩意实在是太熟悉了……

  有关太子问题,其实朱由榔和内阁宰执们之间,一直都有默契

  一方面,皇长子朱慈煊作为朱由榔指定继承人的地位,几乎从来没有动摇过。

  他是皇后所出的嫡长子,而以当朝帝后之间感情而言,几乎不可能会有庶出继位的机会。

  朱慈煊刚满岁,就被敕封为燕王,虽然不是太子,但燕王封号整个大明,除了朱棣就没有第二人用过,意义不言自明。

  而天子对于其他子嗣,虽然也不乏宠爱,但明显没有朝着继承人培养的意思。

  次子朱慈爝上小学后表现出对数学和物理学的浓厚兴趣与天赋,朱由榔便专门从格物院请人教授,甚至托付于当代格物学大家方以智。

  虽然宠溺异常,但也不难看出,天子对其的期望,也就是培养成一个海内闻名的学者。

  毕竟老朱家在这方面也是有过先例的

  可另一方面,天子在将自己的继承人选表露无疑同时,却并不急于立太子。

  立储之事,从东征之时就已经有人提,但那时候朱由榔是直接否决,当时生死一线,如果他真有个三长两短,让一个不满两岁的孩童继位,简直是葬送仅剩的千里河山,何况这时候医疗条件落后,小儿惊厥时常发生,可以说未满八岁的孩童,都不算是一定能长大的。

  但随着北伐胜利以后,朱慈煊也年岁渐长,立储的呼声越来越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