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得遇良师(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多谢先生。”刘冕拱手拜了一礼“只不过,郡王殿下的前几任老师,已经教习过孝经,学生不才也曾修习过了。学生斗胆,敢请先生替我讲解唐律疏议。”

  “哦?”骆宾王面露惊疑之色,细细打量了刘冕几眼。没成想,这个伴读倒是个勤学之子“刘公子既已学过孝经,那为师可要先考一考你。”

  刘冕端坐如钟正色道:“请先生赐教。”

  骆宾王点了一点头,轻捋灰须:“孝经教民以孝,书中有云‘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你如何理解?”

  刘冕淡然一笑,拱手回道:“学生以为,这段话便是孝经的大意主旨。意思是说孝训父母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忠君则是孝的延伸和另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孝,要贯穿一个人的始终。而且,不同的人‘孝’也有不同的准则。帝王之孝,在于敬尽于亲、德加百姓、刑加四海;诸侯之孝在于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仕子之星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说得不错。”骆宾王面露喜色,用欣赏的眼光再次打量了一阵刘冕“看来孝经要旨你以了然如胸,既如此却也犯不着再寻章摘句死记硬背。你既然对我大唐律法感兴趣,为师便为你细细讲解由长孙无忌等人合力编修的唐律疏议。”

  “谢先生!”刘冕心中快慰,心想总算是遇到一个好老师了。以前的几个先生都有些老迈迂腐,除了吹嘘自己的满腹经纶显摆才华文章,就只会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经典子籍。这骆宾王却懂得灵活变通不要求死记硬背,而且除了仕子经籍居然熟通律法,着实是有真才实学。

  刘冕之所以想学律法,大约也和自己之前的警察职业有关。他认为既然是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就要最先了解这里的规矩方圆,否则犯了事着了道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很早就想学一学大唐的律法了,只是可惜没有人指导。

  少时刘冕将唐律疏议印本取来,骆宾王同样没有翻动书本侃侃道:“为师不才,如今忝居侍御史一职,因职务需要也只得熟读律法。律法乃立国之本,你想学律法,足以见得是个务实之人。”

  “我朝高祖皇帝据开皇律编修得武德律;后太宗皇帝着房玄龄等人修撰武德律又得贞观律用以治世。当今圣上命长孙无忌等人,根据武德律与贞观律重修法典遂得永徽律,同时详加解说收录于唐律疏议之中。该书共计二十篇、五百零二条。其中包含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十三类,从此成为我朝诸项立法之根本。”

  刘冕暗自叹服:背颂如流,骆宾王果然有真才实学!

  “下面,为师替你逐篇逐条细细解来。”骆宾王不急不徐举止从容,开始授课。

  刘冕求知若渴潜心求学,骆宾王为人师表认真负责,师徒二人倒也是一拍即合。再加上骆宾王本身见识阅历非常丰富,常用许多实例故事将枯燥的律法讲解得形象具体又不乏生动有趣。刘冕本就好学,此时更加兴趣大起,如同拧吧的海绵如痴如醉的汲收着骆宾王传授的知识。

  直到午膳之时,李光顺再没现身。骆宾王与刘冕一个愿教一个肯学,这课也上得生动有趣,竟也忘记了时辰。若不是丫鬟来唤请二人用膳,这课还不知道会上到什么时候。

  “天官,难得你如此勤奋好学,为师也不枉废这一番心血了。”骆宾王对刘冕非常的满意,同时多了几分亲近之意改称他的表字了“今日课程到此结束,你回去后要好生温习,为师明日再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