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1 / 1)
“大哥稍安勿躁,如今之计只能将众人召集商议对策,看看众人有何建议!”齐王李元吉出声劝慰道,他又接着说道:“我已经让宇文颖将皇上已经知道我们护送铠甲之事转告给杨文干,若是他聪明的话,必定能够明白此时必须前往仁智宫面见父皇,负荆请罪,将事情交代清楚,那么大哥也不至于受到牵连,我只怕杨文干此人受人蛊惑真的率领庆州军叛乱,到时候大哥就会坐实意图谋反的罪名,只希望宇文颖能够明白我的用意。”
于是,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匆匆忙忙的将众人全部召集起来,共同商议如何面对眼前的大事。李元吉将自己得到的消息说给众人听得时候,所有人都愣住了,他们没有想到事情居然会急转而下,形势非常的严峻,若是一个不好,就会万劫不复。
王硅闻之,紧锁眉头,沉声道:“太子殿下,乃是皇上的嫡长子,只要想皇上负荆请罪,将此事撇的一干二净,定然不会有事。再说,太子殿下在皇上离开京师前往仁智宫避暑期间,将整个大唐国政务处理的井井有条,皇上乃是仁德之君,绝不会痛下杀手,性命无忧,到时候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韦挺等文人也觉得王硅句句在理,此事太子有错,却不至于处死,只不过太子之位能否保住就看李建成自己了。毕竟唐高祖李渊得知这个消息时,必然大怒,一切就看李建成的造化;然而,以车骑将军等人的武将,他们则认为既然皇上已经认定是太子参与其中,意图谋反,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据城谋反,只不过他们的做法王硅等人认为太过激烈,对于太子日后承袭皇位不利。
而且,逍遥王。卫王李玄霸等人全部回到京师。如果真的按照他们提及的那样做的话,到时候根本就没有任何的胜算,实在是李逍遥等人在军中的影响力太大了,一直深入人心。只不过还有以李孝恭等人为首的中立派,他们根本就没有发表任何的建议,只说一切权力留给太子李建成定夺,是负荆请罪,还是据城发动都愿意支持于李建成的决定。
太子李建成见众人目光都聚集在自己的身上,他叹息一声道:“诸位大臣,孤实在是辜负众位的期望了。由于孤的一时疏忽大意,居然使得形势急剧向下。孤还是愿意只身前往,负荆请罪,至于父皇到底如何处置,孤实在是无法预料。”
“毕竟,逍遥虽然远离军中,手中并无兵权,大军依然听从他的调遣;一旦孤真的据城称帝,那历史中又该如何记载孤的事迹,留下千古骂名,实属不智。父皇乃是正值壮年,又无任何过错,贸然起兵,就会给一些人留下攻击孤的借口,到时候连一点返还的余地都没有了,就算要领罪,也由我一人一力承当,不愿在牵连诸位了。”
众人全部都沉默不语,他们心中对于李建成的做法也有反对,也有支持,但是更多的是激动。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跟错主子,只不过太子李建成时运不济,每次能够再次崛起时,却又遭受重大地打击,使得李建成再次被打落凡尘之中,他们也知道这次之后李建成想要再起来那就更加的困难,无论是秦王李世民还是逍遥王李逍遥,都不会给李建成任何的机会了。
与此同时,宇文颖携带着圣旨快马加鞭的来到了庆州,杨文干见宇文颖前来高兴不已,他们两人早已认识了,说到底都是太子李建成的人,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庆州都督杨文干见宇文颖前来兴奋不已,大笑道:“宇文兄,你今日为何前来庆州,难道是想兄弟我了?哈哈!……兄弟,来,我们屋里说话。”
宇文颖见杨文干热情地迎接自己,他也没有拒绝杨文干的好意;杨文干命人准备好酒食,两人就在屋里一起好好地畅谈起来。只不过宇文颖也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着唐高祖李渊所托,他还是在杨文干的面前宣读了一遍圣旨;庆州都督杨文干接过圣旨,他不明白为何李渊想要召见自己,他诧异地问道:“兄弟,怎么今日皇上想要召见与我?”
宇文颖见四下无人,叹息一声道:“杨兄,实不相瞒,是宁州刺史杜风举以及太子身边的尔朱焕、桥公山向皇上禀报,说你私藏军械、武器,又私募壮丁。为此,皇上龙颜大怒,圣旨上让你前去觐见,实际上就是想要让你单刀赴会,将你直接扣押起来,再说这也是齐王让我转达于你的,就算齐王殿下不说,我也会如实相告,只盼兄弟三思而后行。”
杨文干大吃一惊,手中的酒杯直接掉在地上,摔得粉碎,只不过杨文干没有丝毫的关注,他的目光全部注视着宇文颖,见他一丝不苟的回望着自己。杨文干就知道宇文颖说的都是真的,而且从宇文颖的话中,他能听出宇文颖是在劝说自己不要谋反,他惊讶地问道:“难道宇文兄也觉得我会谋反?”
宇文颖沉默以对,没有说话,不过他的脸上清楚地显示出,他的确是认为杨文干会起兵谋反。杨文干苦笑连连的叹息一声:“宇文兄实在是太看得起为兄了,我自己有多大的斤两,难道我还不清楚吗?再说了,我怎么可能会谋反。”
“当初,我让太子护送铠甲只不过是试探太子的借口而已,我的确是私募壮丁,也不是为了扩充庆州军,而是为了太子的大业,想要将这些人全部遣送于东宫,交予太子处理,却不想被太子拒绝了,所以才留在我的庆州军中,我根本就不可能谋反,肯定是有人在幕后造谣而已。” ↑返回顶部↑
于是,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匆匆忙忙的将众人全部召集起来,共同商议如何面对眼前的大事。李元吉将自己得到的消息说给众人听得时候,所有人都愣住了,他们没有想到事情居然会急转而下,形势非常的严峻,若是一个不好,就会万劫不复。
王硅闻之,紧锁眉头,沉声道:“太子殿下,乃是皇上的嫡长子,只要想皇上负荆请罪,将此事撇的一干二净,定然不会有事。再说,太子殿下在皇上离开京师前往仁智宫避暑期间,将整个大唐国政务处理的井井有条,皇上乃是仁德之君,绝不会痛下杀手,性命无忧,到时候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韦挺等文人也觉得王硅句句在理,此事太子有错,却不至于处死,只不过太子之位能否保住就看李建成自己了。毕竟唐高祖李渊得知这个消息时,必然大怒,一切就看李建成的造化;然而,以车骑将军等人的武将,他们则认为既然皇上已经认定是太子参与其中,意图谋反,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据城谋反,只不过他们的做法王硅等人认为太过激烈,对于太子日后承袭皇位不利。
而且,逍遥王。卫王李玄霸等人全部回到京师。如果真的按照他们提及的那样做的话,到时候根本就没有任何的胜算,实在是李逍遥等人在军中的影响力太大了,一直深入人心。只不过还有以李孝恭等人为首的中立派,他们根本就没有发表任何的建议,只说一切权力留给太子李建成定夺,是负荆请罪,还是据城发动都愿意支持于李建成的决定。
太子李建成见众人目光都聚集在自己的身上,他叹息一声道:“诸位大臣,孤实在是辜负众位的期望了。由于孤的一时疏忽大意,居然使得形势急剧向下。孤还是愿意只身前往,负荆请罪,至于父皇到底如何处置,孤实在是无法预料。”
“毕竟,逍遥虽然远离军中,手中并无兵权,大军依然听从他的调遣;一旦孤真的据城称帝,那历史中又该如何记载孤的事迹,留下千古骂名,实属不智。父皇乃是正值壮年,又无任何过错,贸然起兵,就会给一些人留下攻击孤的借口,到时候连一点返还的余地都没有了,就算要领罪,也由我一人一力承当,不愿在牵连诸位了。”
众人全部都沉默不语,他们心中对于李建成的做法也有反对,也有支持,但是更多的是激动。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跟错主子,只不过太子李建成时运不济,每次能够再次崛起时,却又遭受重大地打击,使得李建成再次被打落凡尘之中,他们也知道这次之后李建成想要再起来那就更加的困难,无论是秦王李世民还是逍遥王李逍遥,都不会给李建成任何的机会了。
与此同时,宇文颖携带着圣旨快马加鞭的来到了庆州,杨文干见宇文颖前来高兴不已,他们两人早已认识了,说到底都是太子李建成的人,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庆州都督杨文干见宇文颖前来兴奋不已,大笑道:“宇文兄,你今日为何前来庆州,难道是想兄弟我了?哈哈!……兄弟,来,我们屋里说话。”
宇文颖见杨文干热情地迎接自己,他也没有拒绝杨文干的好意;杨文干命人准备好酒食,两人就在屋里一起好好地畅谈起来。只不过宇文颖也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着唐高祖李渊所托,他还是在杨文干的面前宣读了一遍圣旨;庆州都督杨文干接过圣旨,他不明白为何李渊想要召见自己,他诧异地问道:“兄弟,怎么今日皇上想要召见与我?”
宇文颖见四下无人,叹息一声道:“杨兄,实不相瞒,是宁州刺史杜风举以及太子身边的尔朱焕、桥公山向皇上禀报,说你私藏军械、武器,又私募壮丁。为此,皇上龙颜大怒,圣旨上让你前去觐见,实际上就是想要让你单刀赴会,将你直接扣押起来,再说这也是齐王让我转达于你的,就算齐王殿下不说,我也会如实相告,只盼兄弟三思而后行。”
杨文干大吃一惊,手中的酒杯直接掉在地上,摔得粉碎,只不过杨文干没有丝毫的关注,他的目光全部注视着宇文颖,见他一丝不苟的回望着自己。杨文干就知道宇文颖说的都是真的,而且从宇文颖的话中,他能听出宇文颖是在劝说自己不要谋反,他惊讶地问道:“难道宇文兄也觉得我会谋反?”
宇文颖沉默以对,没有说话,不过他的脸上清楚地显示出,他的确是认为杨文干会起兵谋反。杨文干苦笑连连的叹息一声:“宇文兄实在是太看得起为兄了,我自己有多大的斤两,难道我还不清楚吗?再说了,我怎么可能会谋反。”
“当初,我让太子护送铠甲只不过是试探太子的借口而已,我的确是私募壮丁,也不是为了扩充庆州军,而是为了太子的大业,想要将这些人全部遣送于东宫,交予太子处理,却不想被太子拒绝了,所以才留在我的庆州军中,我根本就不可能谋反,肯定是有人在幕后造谣而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