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出人意料的,沈光投效了他,并表达了忠心,还带着麦孟才(麦铁杖之子)、钱杰等一批禁军将领投效了他,这让宇文化及很是开心。

  随后,宇文化及立杨倓为帝,自封为大丞相、总百揆,二弟宇文智及为左仆射、三弟宇文士及为内史令,彻底掌控了江都朝廷的军政大权。彻底掌握了军权。同时,他对这次政变的大臣都进行了封赏,不过很多有功之人,例如司马德戡,元礼等人,却丧失了兵权,空有一个官位极高的虚职。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册封之后,宇文化及为了稳定禁军骁果的军心,宣布准备返回关中,不过,因粮食不足,宇文化及的行程只能停滞,他告诉三军,等到秋收之后,有了充足的粮食,即刻返回关中老家。

  第十九章 他方来客 上

  书房内,杨侑正在翻阅着奏折。

  这些奏折多是巴蜀以及汉中的栽种情况,尤其是汉中各郡,由于使用了铁犁和犁镜,加上杨侑配备了农官,汉中的农作物成长形势喜人,预计农业收成会比往年至少多出两成。

  而巴蜀今年风调雨顺,粮食产量预计会与往年持平,不过,杨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那就是在他的印象中,巴蜀地区是以水稻居多的,但此时,却是小麦居多。杨侑知道小麦和水稻在需求水、光、热等等都有着不同,因此造成了这种差异,但后世事实证明了,南方还是适合种植水稻,就算是巴蜀也是水稻居多的。

  杨侑在奏折上批注着,要求户部的官员改良水稻,研究一下在巴蜀大力推广水稻的可能性,如果有可能,在巴蜀靠近南方或是光热足够的地区,实行冬小麦、夏水稻的耕种。

  除了农业的奏折外,此外还有一份奏折引起了杨侑的注意,那就是在打造了大量的铁器之后,库存铁器急速的减少,如果按照这样的消耗速度,势必会造成铁器的短缺。

  杨侑所做的这些事情,有的统治者并不是不懂,如果是在和平年代,他们一定会舍得打造铁犁、犁镜等物,但若是战争年代,铁矿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政府必然舍不得,因此造成在一定程度上,农田耕作的铁器不足等等。

  杨侑闭目思考,他决定派人对越巂郡南部进行考察,这一带此时还荒无人烟,却是后世攀枝花的所在。除了铁矿之外,杨侑的目标还有将越巂郡以南的南宁总管府重新纳入大隋势力范围的想法。

  其实这时的南宁总管府并不是后世的广西南宁,而是云南中部以北、贵州西部和广西西北一小部的地方,这一带民族混杂,主要成分是昆明、东爨、西爨,是后世云贵高原上各民族的祖先。

  不过,杨侑知道历史上不仅是大隋在南宁总管府丢盔弃甲,就是大唐的鼎盛时期,也不得不放弃这一带,最终这一代建立了一个国家,叫做南诏,后来被大理取代了。

  此时杨侑自然不会去主动招惹这些难缠的高原居民,但越巂郡仍然是大隋的势力范围,与南宁总管府隔着长江而治,只要小心翼翼,还是有很大的可能开采。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