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杏 第111节(2 / 7)
罐头作坊其实十分简单,盖了房子支了炉灶就好,冰也备下了许多,只是能耐高温和急冻的坛子很是难找,同贵满京城打听,还没有进展,当然,水果也没结出来,倒还不用很急。
许杏最忙的是点心铺子和酒楼的整改升级工程,这些从年前她接手了这些产业就开始做了。因为是连铺子带人员一起转让的,封建贵族们不雇人全买人的做派就给许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点心铺子和三处酒楼都没有停业,接过来她就可以收银子,不过她在增加新菜式和改变经营模式之前,还是先解决了一下人事问题。
铺子和酒楼的掌柜、大厨甚至伙计们都被许杏买来了,可是他们的家人还在原来的府里当差呢。毕竟都是奴籍,便是不当差,那也是主人家的人,现在全是骨肉分散的状态,当然,大家都在京城里,见面还是行的,可这终究不是个办法。许杏第一次见这些人的时候,就有一个掌柜硬着头皮提了这事儿。
许杏虽然家里也有不少下人,但是都是直接从牙行买的,以单个人为主,要不就是像胡大福一家这样全家买来,所以一开始根本没想到这个问题。听那个掌柜支支吾吾的说了,她才反应过来。
“这确实是个事情,便是奴籍,能跟家里人在一处大约也是好些的。”许杏点头,“这么着吧,你们先去跟家里人说说看,想要跟着来的,报个名字给咱们府上袁管家,我尽量去协调,把人买过来,若是还想留在原来主家的,我也不拦着你们来往,只有一样,若是把我这里的方子、经营之道传了出去,我也不发卖你们,只送你们去衙门,背主、泄密、欺诈,到时候是坐牢是流放,我可就管不着了。”
她可是顺天府尹的夫人,不怕县官就怕现管,众人各自心中都有了思量。
拿到名单之后,许杏瞧了瞧,不由得笑了:“陈郡王府上是有多艰难啊,所有人都想出来。”
她也不啰嗦,直接让袁管家拿了帖子上门去询问买人的事儿。
那个时候,郡王府里正忙着分家呢,各房各院都在算计财物,还真没人想起那些在府里没有差事的奴才,袁管家这一上门说明来意,老王妃的管事嬷嬷立刻就去禀报了。
果然,老王妃一听,顿时有些懊恼:“竟是忘了,还有这么些个家生子,也得处置。”
陈郡王岁数大了,也不爱跟妾室姨娘们厮混,尤其是这阵子大家闹得都不好看,他没事便待在正院,听了这话一拍大腿:“这还不好?没差事的都发卖了,少支多少月钱?还能得银子。把他们住的地方腾出来,也好分了。”
于是他们这边毫无阻碍,要哪些人就给哪些人,银人两讫。
点心铺子和酒楼里一共有二十多个人,他们各自的家人加在一起倒是挺多,男女老少的有六七十,被许杏统统送到了庄子上,分散到各个作坊干活,暂且没有活计的婆子丫鬟也就不发月钱,等到上工了自己挣。
山下的棉纺厂已经基本上修好了,当然,不叫这个名字,就只是粗略的分了纺纱作坊和织布作坊,棉花也收购了一些,只等着机器到位就能开工,反正新的机器对技术的要求并不高,不需要寻找专门的织工,正好这些婆子丫鬟就能干。
这边还不错,可是郑府买来的酒楼布庄里很有几个人不大想干,还想回郑府,又有几个人自己不走,却不愿把家里人接过。许杏就懒得惯着这些毛病了,把这些人单独列了名单,让袁管家去找郑府的管家,看看能不能交换,拿这些人去换剩下那些人的家人,不够的那些,范府愿意出银子买下来。
↑返回顶部↑
许杏最忙的是点心铺子和酒楼的整改升级工程,这些从年前她接手了这些产业就开始做了。因为是连铺子带人员一起转让的,封建贵族们不雇人全买人的做派就给许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点心铺子和三处酒楼都没有停业,接过来她就可以收银子,不过她在增加新菜式和改变经营模式之前,还是先解决了一下人事问题。
铺子和酒楼的掌柜、大厨甚至伙计们都被许杏买来了,可是他们的家人还在原来的府里当差呢。毕竟都是奴籍,便是不当差,那也是主人家的人,现在全是骨肉分散的状态,当然,大家都在京城里,见面还是行的,可这终究不是个办法。许杏第一次见这些人的时候,就有一个掌柜硬着头皮提了这事儿。
许杏虽然家里也有不少下人,但是都是直接从牙行买的,以单个人为主,要不就是像胡大福一家这样全家买来,所以一开始根本没想到这个问题。听那个掌柜支支吾吾的说了,她才反应过来。
“这确实是个事情,便是奴籍,能跟家里人在一处大约也是好些的。”许杏点头,“这么着吧,你们先去跟家里人说说看,想要跟着来的,报个名字给咱们府上袁管家,我尽量去协调,把人买过来,若是还想留在原来主家的,我也不拦着你们来往,只有一样,若是把我这里的方子、经营之道传了出去,我也不发卖你们,只送你们去衙门,背主、泄密、欺诈,到时候是坐牢是流放,我可就管不着了。”
她可是顺天府尹的夫人,不怕县官就怕现管,众人各自心中都有了思量。
拿到名单之后,许杏瞧了瞧,不由得笑了:“陈郡王府上是有多艰难啊,所有人都想出来。”
她也不啰嗦,直接让袁管家拿了帖子上门去询问买人的事儿。
那个时候,郡王府里正忙着分家呢,各房各院都在算计财物,还真没人想起那些在府里没有差事的奴才,袁管家这一上门说明来意,老王妃的管事嬷嬷立刻就去禀报了。
果然,老王妃一听,顿时有些懊恼:“竟是忘了,还有这么些个家生子,也得处置。”
陈郡王岁数大了,也不爱跟妾室姨娘们厮混,尤其是这阵子大家闹得都不好看,他没事便待在正院,听了这话一拍大腿:“这还不好?没差事的都发卖了,少支多少月钱?还能得银子。把他们住的地方腾出来,也好分了。”
于是他们这边毫无阻碍,要哪些人就给哪些人,银人两讫。
点心铺子和酒楼里一共有二十多个人,他们各自的家人加在一起倒是挺多,男女老少的有六七十,被许杏统统送到了庄子上,分散到各个作坊干活,暂且没有活计的婆子丫鬟也就不发月钱,等到上工了自己挣。
山下的棉纺厂已经基本上修好了,当然,不叫这个名字,就只是粗略的分了纺纱作坊和织布作坊,棉花也收购了一些,只等着机器到位就能开工,反正新的机器对技术的要求并不高,不需要寻找专门的织工,正好这些婆子丫鬟就能干。
这边还不错,可是郑府买来的酒楼布庄里很有几个人不大想干,还想回郑府,又有几个人自己不走,却不愿把家里人接过。许杏就懒得惯着这些毛病了,把这些人单独列了名单,让袁管家去找郑府的管家,看看能不能交换,拿这些人去换剩下那些人的家人,不够的那些,范府愿意出银子买下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