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之军工系统 第681节(6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军阀混战时就更不用多说了,今天是这个大帅明天那个大帅,换来换去把百姓都搞糊涂了。

  至于当兵的……跟哪个大帅打仗还不都是打仗?只要谁给的钱多就给谁卖命!

  由此可知旧社会是一个没有民族凝聚力的时代。

  这也是爱国文豪要弃医从文的主要原因,他在鬼子那学医时发现国人的问题不在身体上,而是精神上的麻木,因此他希望从精神上唤醒国人并找回这种凝聚力使百姓团结在一起。

  只不过因为受时代的局限,此时的爱国青年并没有意识到民族凝聚力是由长期的爱国教育、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等渐渐发展起来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清朝当权者摧毁这种凝聚力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一样,重建它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爱国青年简单的把华夏这种状况归咎于文化落后并将其认定为封建的、迂腐的、软弱的文化,于是不破不立,想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就必须将其全部推翻……这就是这时代爱国青年要废除汉字完全西化的原因。

  了解这些时代背景再去读文豪写的文章,比如人血馒头、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强烈对比,就能读懂并理解其深意,也明白他为什么会建议年轻人:“华夏的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了。

  此时百姓的心态,则是切切实实的遭到鬼子这个外族的入侵,而且是凶残无比的外族……鬼子的入侵与之前华夏内部军阀混战是有本质的区别,鬼子是切切实实的想要将华夏亡族灭种。

  百姓也切切实实的体会到了如果不团结在一起与鬼子斗争,要面临的就是被鬼子赶尽杀绝的结局。

  就像国歌里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话一点都没有夸大,而是正在发生。

  这迫使百姓不得不产生凝聚力并自发的团结在一起与鬼子作斗争。

  八路军就是在这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而且是真心实意的与鬼子斗争,这样的部队当然受百姓的拥护,也就是常说的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此时在利源指挥战斗的王学新,他考虑的不是百姓的问题,他正饶有兴趣的看着沈泉发上来的报告。

  “团长!”陈松勇递上来一份电报,说:“查清楚了,驻大同的伪军是第23团,团长宁杰,西安人,当兵有些年头了,据说有两把刷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