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7章(2 / 3)
杜如晦摇摇头,“数量太庞大了,正在忙碌清点,听李总管说,牛羊有两千多万头,战马有三十余万匹,关键是十几万突厥俘虏,妇孺占了很大部分,以后还会不断有突厥牧民来依附,该怎么安排他们,殿下,微臣认为这是大事。”
杨元庆沉吟一下问道:“紫微阁是什么意见?”
“紫微阁专门讨论过此事,有人担心把他们安置在中原,会重蹈从前六镇兵变之祸,可安置在边疆,又害怕他们成为中原祸水,所以比较难办。”
崔君素接口道:“微臣和回纥谈过,回纥提出收编这些突厥战俘,请求我们把战俘交给回纥,我没有答应,微臣认为,还是用于补充中原人口,打散安置在中原各地,让他们逐渐转为农耕,这其实是最好的办法。”
卷二十 长风破浪会有时 第六十四章 予民厚礼
杨元庆其实对突厥人的安置问题也仔细考虑过,他比较赞同崔君素的方案,打散后安置在中原各地。
只要经历两代人的汉化教育,相互联姻,他们就会渐渐地把自己视为汉人一员,实际上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就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至于重蹈六镇兵变的覆辙,杨元庆觉得其实可以完全避免,关键是不要压榨这些内迁的牧民,同样给他们土地,同样的税赋,教他们耕田种地。
‘平等’两个字其实就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钥匙,一味偏向讨好,或者一味的压榨,都不是解决之道。
想到这里,杨元庆心中便有了定计,对杜如晦和崔君素道:“我也偏向于把他们安置到内地,充实人口,至于六镇之乱的覆辙,我认为只要有前车之鉴,就可以避免,这个可以由紫微阁全盘考虑,但原则先定下,安置于内地。”
既然杨元庆做出了决定,关于安置问题杜如晦和崔君素都不好再说什么了,他们也相信,杨元庆对此事已是深思熟虑。
这时,门口一名亲兵禀报:“启禀殿下,回纥大酋长已到营门外,向殿下请罪!”
这倒让杨元庆有点意外,裴萨竟然来营门外请罪,他笑着点点头,站起身道:“各位跟我一起去吧!”
众人纷纷起身,跟着杨元庆向营门外走去……
大营外,回纥大酋长裴萨率领妻子及数十名回纥贵族跪满一地,这次裴萨跟随李靖南下,只带了两千余士兵护卫,他命三个儿子分别掌控回纥大军,一旦他有意外,将由长子继任回纥大酋长。
↑返回顶部↑
杨元庆沉吟一下问道:“紫微阁是什么意见?”
“紫微阁专门讨论过此事,有人担心把他们安置在中原,会重蹈从前六镇兵变之祸,可安置在边疆,又害怕他们成为中原祸水,所以比较难办。”
崔君素接口道:“微臣和回纥谈过,回纥提出收编这些突厥战俘,请求我们把战俘交给回纥,我没有答应,微臣认为,还是用于补充中原人口,打散安置在中原各地,让他们逐渐转为农耕,这其实是最好的办法。”
卷二十 长风破浪会有时 第六十四章 予民厚礼
杨元庆其实对突厥人的安置问题也仔细考虑过,他比较赞同崔君素的方案,打散后安置在中原各地。
只要经历两代人的汉化教育,相互联姻,他们就会渐渐地把自己视为汉人一员,实际上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就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至于重蹈六镇兵变的覆辙,杨元庆觉得其实可以完全避免,关键是不要压榨这些内迁的牧民,同样给他们土地,同样的税赋,教他们耕田种地。
‘平等’两个字其实就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钥匙,一味偏向讨好,或者一味的压榨,都不是解决之道。
想到这里,杨元庆心中便有了定计,对杜如晦和崔君素道:“我也偏向于把他们安置到内地,充实人口,至于六镇之乱的覆辙,我认为只要有前车之鉴,就可以避免,这个可以由紫微阁全盘考虑,但原则先定下,安置于内地。”
既然杨元庆做出了决定,关于安置问题杜如晦和崔君素都不好再说什么了,他们也相信,杨元庆对此事已是深思熟虑。
这时,门口一名亲兵禀报:“启禀殿下,回纥大酋长已到营门外,向殿下请罪!”
这倒让杨元庆有点意外,裴萨竟然来营门外请罪,他笑着点点头,站起身道:“各位跟我一起去吧!”
众人纷纷起身,跟着杨元庆向营门外走去……
大营外,回纥大酋长裴萨率领妻子及数十名回纥贵族跪满一地,这次裴萨跟随李靖南下,只带了两千余士兵护卫,他命三个儿子分别掌控回纥大军,一旦他有意外,将由长子继任回纥大酋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