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2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老宦官气喘吁吁跑近,行了一礼,“让殿下久等了,圣上请殿下觐见。”

  李建成擦一把额头上的汗,快步向御书房走去,他似乎想到什么,放慢了脚步,等宦官走上前,小声问,“增兵之事,圣上已决定了吗?”

  宦官低声道:“好像还没有。”

  李建成心中有数了,这件事父皇还是要听他的意见,他又加快了脚步。

  隋唐的皇帝和清朝皇帝不一样,隋唐皇帝很难做到一言堂,他必须要听取下面重臣的意见,甚至要费劲口舌说服相国支持他,否则内史省和门下省不盖大印,皇帝连圣旨都传不下去。

  当然,皇帝也自有他的权力,若相国实在不肯妥协时,他就撤换相国,换一个听话的相国,比如中唐时的李林甫和杨国忠。

  到了晚唐,皇帝为了扩张皇权,不惜动用宦官来架空相权,结果自己反而成为宦官的傀儡,这话说起来就长了,先回到李渊。

  此时李渊也在等待太子归来,他之所以没有立刻答应宇文士及增兵之事,就是因为他知道,要想再增兵,必须得到太子的支持,他很清楚军队中的派系结构。

  作为皇帝,李渊并不反感这种势力派系,而且他很支持这种派系的存在,这就是帝王之术的核心,对臣下分而化之,这样臣子们就只有彼此间的倾轧,而无上进之心,自古以来,领导者无不谙熟此术。

  当然,李渊也要守规则,既然是李建成的势力,他就要征得李建成本人的同意后,才能考虑增兵,而且这种话也不能明着说,只能远远近近兜圈子,说一些光面堂皇的理由,这就是政治,台上的话永远只是一种借口,只能通过最后的结果来了解事情真相。

  李建成走进御书房,深深施一礼,“儿臣参见父皇!”

  李渊见他皮肤晒得颇为黝黑,便笑眯眯问:“去咸阳视察如何?”

  “回禀父皇,现在正是农忙时刻,儿臣也和农人一起下田插秧,体验农耕之苦,深有所获。”

  李渊听儿子竟然和农人一起下田插秧,大感宽慰,便点点头笑道:“皇儿能如此深入民间,体验乡人疾苦,朕深感欣慰,朕希望李氏宗室也能像皇儿一样,多巡访民间,不要高高在上,过几天朕要和他们好好谈一谈。”

  “父皇有此心,是大唐民众之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