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个偶然的机会,山中的猎户们发现这山中居然有野人,而且动举敏捷得像猴子一般,跑路的速度连猎犬都追不上,而且还与猴群关系亲密,于是便叫他为猴人。

  猴人的消息传遍了山野之乡,人们便争相进山一睹为快。猴人的机会也就来了,他曾善意地偷袭猎人,得到了衣服,在猴群的帮助下,赶往京师应参,竟然高中榜首。

  吴氏爷爷的孩提时代便这样表现出非凡的创作才能,这出《猴人》的评弹在苏州也流行甚广,被津津乐道。

  更奇的是临桌的同窗更佩服他的能力了,还提出了不情之请。

  ☆、第四节 猴人故事的延续

  吴氏爷爷的孩提时代得到了私学先生偏爱的呵护,并没有尝到戒尺的滋味,而是在先生好奇心的驱使下,如同吴姬在京师胖老板的酒馆中表演时观众的反响一样,希望能将猴人的故事继续下去。只不过,先生比酒馆中的观众高明得多,含蓄得多,他是作为不挨戒尺的交换条件提出来的。

  先生为何要提出这个不务正业的条件?说法不一,答案多样。

  有的学生也许从长辈们的交谈中,无意间获得了关于先生的史料,此人未从教之前乃苏州茶馆的常客,茶水比饭要紧,茶馆中的评弹表演比茶水更富吸引力,中举之后便热衷于茶馆中有身份之人之间的交往,在常人看来就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也有他的同窗说,吴氏爷爷的孩提时代人缘关系好,友情深厚,戒尺打在他身上,会有无数双憎恨先生的目光,这种目光可以使先生心惊肉跳。

  还有人认为吴家家境殷实,先生不会轻易惩戒于他,因为吴家在先生手下读书的之有很多,对先生而言,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加上吴氏爷爷在孩提时代很有号召力,他去入学,别家也因此而信任先生,他不去了,别家也会另择先生,并且回毫无疑问地认为原来的先生肯定一无是处。任何一位先生都不可能傻到让自己饿得头晕眼花的地步的。

  无论何种原因,总之,吴氏爷爷的孩提时代没有挨先生的戒尺,更不会受家法的惩处,他也乐意将猴人故事延续了下去。

  猴人在山中练就了一副好身板,动作比先前灵便了许多。头脑更比先前灵活了不知多少倍,后来居然有人还从猴人的经历中揭秘说,此人在深山中吸纳了神奇的天地灵气。变得越来越强壮,变得越来越聪明了。

  吴氏爷爷的孩提时代则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能力。他根据猴人的外观变化,创作出了让人觉得无比新奇的评弹内容,而且颇受好评。

  这新奇的内容,是从吴姬的表演中得知的。

  饥饿使穷书生改变了目力。猴父猴母、猴兄猴弟、猴姐猴妹和猴子猴孙们天生的具备洞察秋毫的目力,这与生俱来的觅食优势让赤身*的穷书生难以寻觅食物而常常饥肠辘辘,猴群与之接触之始,处处提防着他,憎恶着他。戏耍着他,怎么可能照顾于他,尤其是从口中分出食物来喂饱他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