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2章(1 / 2)
谁都看得出,眼下东王府的这几位主子在是攻是退的问题上有了分歧。可惜作为三军的前主帅杨曦没有来参与,不然一些人也会想借杨曦的口来劝解一下。更多的人是想劝说韩健早些撤兵算了,反正潼关也打不下来,要强攻的话只是执念,枉费三军将士的性命。
军事会议便在一种吵闹的氛围下不欢而散,韩健回到中军大帐,已经跟韩崔氏摆出“分道扬镳”的态度,韩昭氏倒是按照寻常留在中军大帐中与韩健商议事情,名义是说和,其实还是将韩健的安排回头传达给韩崔氏。
“我已将出兵之事传递给苏廷夏,若是他不肯配合出兵,我们也有必要退回一段路,免得被苏廷夏的人马给断后。”韩健道,“现在苏廷夏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攻,那将是与我们联手。要他选择退的话,将代表他心生反意,到那时他也将会是孤军奋战。我们来一招坚壁清野,相信苏廷夏所率的人马,在两三个月内便会不战而自溃。”
韩崔氏大致也听明白了韩健的意思,现在韩健是逼着苏廷夏必须绕道进攻关中。
韩健把路线都设计好,只等苏廷夏根据他的计划走,只有这样苏廷夏所部才能做到以战养战的目的,而不至于军心涣散而分崩离析。若是苏廷夏不想进军,那就等于是与朝廷为敌,苏廷夏显然也不能与关中的西王府相联合,那他就是自成一路,他要以战养兵的窘境没有改变,但所抢掠的目标变成朝廷的州县,本身黄河北部的州县就已经被鲜卑人掠夺的差不多,再加上还有林詹这样的名将镇守北川,还有韩健的老奸巨猾镇守洛阳,只要让韩健完成了坚壁清野,那苏廷夏的兵马只有等死的地步。
现在苏廷夏是要攻也要攻,不攻也要攻。韩健相信就算苏廷夏的一些部将会鼓动苏廷夏造反,以苏廷夏的远见卓识也不敢这么做。以苏廷夏的远见卓识,绝不可能没看出韩健幕后的阴谋,现在既然韩健亲临前线,本身也是摆出的进攻姿态,也是说明韩健有进取关中之意,不会坐视苏廷夏带着人马杀进去而孤立无援。
“九娘过去也通知三娘一声,让她做一些准备。她所率的人马并不从中军中抽调,那批人马已经距离我们不到百里,这一两日应该也快到了。”
此时韩昭氏才意识到,韩健为了攻取关中,并非只是带了一群老弱残兵来,而是征调了江都的兵马,只是之前韩健没有露出任何的风声,甚至在洛阳城危难之时,也没让这路人马露面而令人所察觉。
☆、第七百二十七章 避实就虚 下
五月十七,韩健抵达潼关前线的第五天,所有的准备已经就绪。随着佯攻的开启,潼关之下也喧闹了起来,接连两次佯攻,虽说东王军和城中守军损失都不大,却已将所有势力的目光都聚焦在潼关下。这为韩崔氏带兵沿小路进关中创造了条件。
另一边,苏廷夏所部也近乎是同时出兵,没有出韩健的预料,苏廷夏不敢在北方形势一片混乱的情况下造反,他虽然有兵,但无粮,资源也很稀缺,一旦造反将会陷入孤立无援。
韩健想的是在解决关中问题后再处理苏廷夏拥兵自重的问题,以韩健所料,若是苏廷夏真有反意,那若是能成功攻取关中,苏廷夏必定会有所动作。
五月十九,随着东王军第三次佯攻战役的发起,这次东王军动用的人马明显比前两次多了。此时也正涉及到苏廷夏亲自所率的三万兵马,以及韩崔氏所率的六千东王府精兵进关中,潼关关口的大战把西王府内部的视线也全都吸引过来。到五月十九下午,韩健亲自领兵坐镇,号角吹的很响,只是关口的进攻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前方两轮重弩齐射,潼关城楼上损失或者比城下都大,只是东王府这面动用的是重弩,战争资源上损失更巨一些。
临近黄昏,仍旧有骑兵轮番袭扰城下,但都收效甚微,骑兵也不恋战,几次冲锋无果之后,留下几十具尸体后便撤回来。
到五月十九晚上,城外仍旧是喧哗一片。随韩健一起出征过来的兵马都已经休整完毕,正是精神头最好的时候,一夜的号角声和士兵的喊杀声,吵的关里关外都是不得宁静。
↑返回顶部↑
军事会议便在一种吵闹的氛围下不欢而散,韩健回到中军大帐,已经跟韩崔氏摆出“分道扬镳”的态度,韩昭氏倒是按照寻常留在中军大帐中与韩健商议事情,名义是说和,其实还是将韩健的安排回头传达给韩崔氏。
“我已将出兵之事传递给苏廷夏,若是他不肯配合出兵,我们也有必要退回一段路,免得被苏廷夏的人马给断后。”韩健道,“现在苏廷夏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攻,那将是与我们联手。要他选择退的话,将代表他心生反意,到那时他也将会是孤军奋战。我们来一招坚壁清野,相信苏廷夏所率的人马,在两三个月内便会不战而自溃。”
韩崔氏大致也听明白了韩健的意思,现在韩健是逼着苏廷夏必须绕道进攻关中。
韩健把路线都设计好,只等苏廷夏根据他的计划走,只有这样苏廷夏所部才能做到以战养战的目的,而不至于军心涣散而分崩离析。若是苏廷夏不想进军,那就等于是与朝廷为敌,苏廷夏显然也不能与关中的西王府相联合,那他就是自成一路,他要以战养兵的窘境没有改变,但所抢掠的目标变成朝廷的州县,本身黄河北部的州县就已经被鲜卑人掠夺的差不多,再加上还有林詹这样的名将镇守北川,还有韩健的老奸巨猾镇守洛阳,只要让韩健完成了坚壁清野,那苏廷夏的兵马只有等死的地步。
现在苏廷夏是要攻也要攻,不攻也要攻。韩健相信就算苏廷夏的一些部将会鼓动苏廷夏造反,以苏廷夏的远见卓识也不敢这么做。以苏廷夏的远见卓识,绝不可能没看出韩健幕后的阴谋,现在既然韩健亲临前线,本身也是摆出的进攻姿态,也是说明韩健有进取关中之意,不会坐视苏廷夏带着人马杀进去而孤立无援。
“九娘过去也通知三娘一声,让她做一些准备。她所率的人马并不从中军中抽调,那批人马已经距离我们不到百里,这一两日应该也快到了。”
此时韩昭氏才意识到,韩健为了攻取关中,并非只是带了一群老弱残兵来,而是征调了江都的兵马,只是之前韩健没有露出任何的风声,甚至在洛阳城危难之时,也没让这路人马露面而令人所察觉。
☆、第七百二十七章 避实就虚 下
五月十七,韩健抵达潼关前线的第五天,所有的准备已经就绪。随着佯攻的开启,潼关之下也喧闹了起来,接连两次佯攻,虽说东王军和城中守军损失都不大,却已将所有势力的目光都聚焦在潼关下。这为韩崔氏带兵沿小路进关中创造了条件。
另一边,苏廷夏所部也近乎是同时出兵,没有出韩健的预料,苏廷夏不敢在北方形势一片混乱的情况下造反,他虽然有兵,但无粮,资源也很稀缺,一旦造反将会陷入孤立无援。
韩健想的是在解决关中问题后再处理苏廷夏拥兵自重的问题,以韩健所料,若是苏廷夏真有反意,那若是能成功攻取关中,苏廷夏必定会有所动作。
五月十九,随着东王军第三次佯攻战役的发起,这次东王军动用的人马明显比前两次多了。此时也正涉及到苏廷夏亲自所率的三万兵马,以及韩崔氏所率的六千东王府精兵进关中,潼关关口的大战把西王府内部的视线也全都吸引过来。到五月十九下午,韩健亲自领兵坐镇,号角吹的很响,只是关口的进攻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前方两轮重弩齐射,潼关城楼上损失或者比城下都大,只是东王府这面动用的是重弩,战争资源上损失更巨一些。
临近黄昏,仍旧有骑兵轮番袭扰城下,但都收效甚微,骑兵也不恋战,几次冲锋无果之后,留下几十具尸体后便撤回来。
到五月十九晚上,城外仍旧是喧哗一片。随韩健一起出征过来的兵马都已经休整完毕,正是精神头最好的时候,一夜的号角声和士兵的喊杀声,吵的关里关外都是不得宁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