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2章(1 / 3)
韩健心说话是这么说,但也正因为中原人抱着这样的心态,才会一次次在胡夷面前束手无策。
毕竟都是人,而且鲜卑人也不笨,不过是攻城的器械,或者是一种脱离了马背的生活,这有何难?到真正鲜卑人杀过来,围住洛阳,便是不攻城,有个一年半载必定出问题。现在魏朝朝廷又四分五裂,显然不能指望勤王的兵马。
在韩健看来,一旦鲜卑人战火真烧到黄河以南,那恐怕已是无力回天,只能有撤兵一途可走。
当然在杨瑞面前,这些话他不能说。否则会让杨瑞以为他不战自怯。有些事心里想想简单,说出来便有伤感情了。在杨瑞一边,洛阳便是魏朝社稷的命脉,一步都退不得。没有韩健这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心态。
“那苏廷夏的兵马,夫君认为当如何处置?”杨瑞最后还是问到关键的问题上。
苏廷夏所部快速膨胀,在外人看来都是始料未及。杨瑞在得知而今苏廷夏所部兵马数量已经到十数万之后,心中焦虑更甚。本就对苏廷夏毫无信任的她,总是担心苏廷夏会对朝廷社稷的安稳有所影响。说白了,她怕苏廷夏临阵反水造反。
“苏廷夏一部仍旧会留在北川一线。”韩健道,“至于北王府议和之人已死,那议和之事暂且作废,当下不论。若北王府忠于朝廷尚可,实在不行,北川城可弃。”
☆、第五百九十九章 师妹无心
杨瑞自来对北川城的安危便不上心,韩健说当弃则弃,她反倒觉得韩健的决定很英明。对于韩健不守议和之事,她也觉得很合理,她倒巴不得北川城被鲜卑人攻的是七零八落,到时候朝廷反倒可以接收残垣断壁,甚至将北川城彻底抹去。
杨瑞对北王府的恨是有些刻骨的,因为杨瑞从当政之前,便认为她父亲的死便是北王府人所为。在当政之后十几年时间内,都是在兢兢业业做事,也是为能早日将北王府藩爵撤去。在韩健决定与北王府议和之后,她的态度便一直很不好,与韩健冷战多日,也是因此。
“夫君不急着回去的话,不如一同进内帷去,看看你师傅今日有何不同。”杨瑞突然笑道。
韩健微微皱眉,杨瑞这么兴致勃勃,倒让他觉得今天的杨瑞有些“不正常”。
军国大事摆在面前,杨瑞还有这么好的兴致,可见杨瑞现在对政务也不太上心。也许是成家的原因,杨瑞对于闺中之事的热衷,似乎超过了朝廷大事。
“出宫倒不急,不过中午之前还是要回去商议调兵。”韩健道。
“那便一起吧。”
↑返回顶部↑
毕竟都是人,而且鲜卑人也不笨,不过是攻城的器械,或者是一种脱离了马背的生活,这有何难?到真正鲜卑人杀过来,围住洛阳,便是不攻城,有个一年半载必定出问题。现在魏朝朝廷又四分五裂,显然不能指望勤王的兵马。
在韩健看来,一旦鲜卑人战火真烧到黄河以南,那恐怕已是无力回天,只能有撤兵一途可走。
当然在杨瑞面前,这些话他不能说。否则会让杨瑞以为他不战自怯。有些事心里想想简单,说出来便有伤感情了。在杨瑞一边,洛阳便是魏朝社稷的命脉,一步都退不得。没有韩健这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心态。
“那苏廷夏的兵马,夫君认为当如何处置?”杨瑞最后还是问到关键的问题上。
苏廷夏所部快速膨胀,在外人看来都是始料未及。杨瑞在得知而今苏廷夏所部兵马数量已经到十数万之后,心中焦虑更甚。本就对苏廷夏毫无信任的她,总是担心苏廷夏会对朝廷社稷的安稳有所影响。说白了,她怕苏廷夏临阵反水造反。
“苏廷夏一部仍旧会留在北川一线。”韩健道,“至于北王府议和之人已死,那议和之事暂且作废,当下不论。若北王府忠于朝廷尚可,实在不行,北川城可弃。”
☆、第五百九十九章 师妹无心
杨瑞自来对北川城的安危便不上心,韩健说当弃则弃,她反倒觉得韩健的决定很英明。对于韩健不守议和之事,她也觉得很合理,她倒巴不得北川城被鲜卑人攻的是七零八落,到时候朝廷反倒可以接收残垣断壁,甚至将北川城彻底抹去。
杨瑞对北王府的恨是有些刻骨的,因为杨瑞从当政之前,便认为她父亲的死便是北王府人所为。在当政之后十几年时间内,都是在兢兢业业做事,也是为能早日将北王府藩爵撤去。在韩健决定与北王府议和之后,她的态度便一直很不好,与韩健冷战多日,也是因此。
“夫君不急着回去的话,不如一同进内帷去,看看你师傅今日有何不同。”杨瑞突然笑道。
韩健微微皱眉,杨瑞这么兴致勃勃,倒让他觉得今天的杨瑞有些“不正常”。
军国大事摆在面前,杨瑞还有这么好的兴致,可见杨瑞现在对政务也不太上心。也许是成家的原因,杨瑞对于闺中之事的热衷,似乎超过了朝廷大事。
“出宫倒不急,不过中午之前还是要回去商议调兵。”韩健道。
“那便一起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