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2 / 4)
演讲结束,有三名学生来找林子轩。神情颇为局促,手中拿着一本小册子。
林子轩接过来一看,是一本类似校园文学杂志的刊物,叫做《璎珞》,不是正规出版社印刷,而是手工印刷。
在各所大学里,文学青年们办文学杂志是很正常的现象。
有些较为出名,比如北大的《新潮》杂志,不过大多数都是籍籍无名,纯属个人爱好。
林子轩原本并不在意。礼貌的翻开扉页,却看到了创办者的名字。
戴望术、杜恒、施蛰寸、刘呐欧……
这些名字在1926年或许并不为人所知,但到了三十年代,他们会成为上海文坛的一股新兴势力。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林子轩有点尴尬,他记得曾抄过一叫做《雨巷》的诗歌,正是戴望术日后的成名作。
他找了地方和三人攀谈,现人生真是奇妙。
1923年,林子轩曾在上海大学教过一个学期的写作课程,他离开之后。戴望术和施蛰寸在秋季进入上海大学求学,彼此就这样错过。
到了1925年,因为五卅惨案,上海大学被租界当局查封,两人便转入震旦大学学习。
他们在震旦大学碰到了杭州同乡杜恒和台湾人刘呐欧,因为大家的文学观点和兴趣相投,便组成了璎珞社,创办了《璎珞》旬刊,表一些诗歌和小说。
当然,杂志的反响并不大,属于自娱自乐的性质。
他们的文学观点偏向于自由。
在上海大学的时候,曾经有位教师对戴望术说过这样的话。
↑返回顶部↑
林子轩接过来一看,是一本类似校园文学杂志的刊物,叫做《璎珞》,不是正规出版社印刷,而是手工印刷。
在各所大学里,文学青年们办文学杂志是很正常的现象。
有些较为出名,比如北大的《新潮》杂志,不过大多数都是籍籍无名,纯属个人爱好。
林子轩原本并不在意。礼貌的翻开扉页,却看到了创办者的名字。
戴望术、杜恒、施蛰寸、刘呐欧……
这些名字在1926年或许并不为人所知,但到了三十年代,他们会成为上海文坛的一股新兴势力。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林子轩有点尴尬,他记得曾抄过一叫做《雨巷》的诗歌,正是戴望术日后的成名作。
他找了地方和三人攀谈,现人生真是奇妙。
1923年,林子轩曾在上海大学教过一个学期的写作课程,他离开之后。戴望术和施蛰寸在秋季进入上海大学求学,彼此就这样错过。
到了1925年,因为五卅惨案,上海大学被租界当局查封,两人便转入震旦大学学习。
他们在震旦大学碰到了杭州同乡杜恒和台湾人刘呐欧,因为大家的文学观点和兴趣相投,便组成了璎珞社,创办了《璎珞》旬刊,表一些诗歌和小说。
当然,杂志的反响并不大,属于自娱自乐的性质。
他们的文学观点偏向于自由。
在上海大学的时候,曾经有位教师对戴望术说过这样的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