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根据《清季野史第一编都门识小录》记载。

  “庚子间,《四库》藏书残佚过半,都人传言,英、法、德、日四国运去者不少。又言洋兵入城时,曾取该书厚二寸许、长尺许者以代砖,支垫军用器物。武进刘葆真太史拾得数册,视之皆《永乐大典》也。”

  这只是一个开端。

  中国的这些文物被带回西方,引起了西方人的高度重视。

  西方的文物贩子和学者们不顾风险的蜂拥而至,他们要来东方抢掠宝藏,甚至有西方的博物馆开出中国文物的收购单据,明码标价。

  那些士兵不识货,拿古籍当砖头,但这些文物贩子不同,他们知道什么东西有价值。

  一些外国商人还在北平、上海、天津等文物汇聚地开起了贸易商行,专门收购中国文物。

  有些中国古玩商也开起了专做洋人生意的古玩铺。

  于是,双方勾结在一起。大量文物就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的运到了国外。

  清朝末年,法国驻华第三公使魏武达以搜集中国文物出名,是鉴定中国古玩的专家,卸任后他在巴黎开设中国古玩店。

  北平最大的古董商岳斌就是由他扶植起来而发财致富的。

  这一时期。北洋政府既无禁止文物出国的法律、法规,又缺乏对旧书业、古玩业的必要管理,导致文物外流畅通无阻。

  久而久之,这些外国的文物贩子不满足于市面上的古董。

  为了牟取暴利,找到更有价值的中国文物。他们和中国国内的盗墓贼联合起来,开始以考古的名义在中国各地进行盗墓挖掘。

  形成了盗墓销售运输一条龙的文物走私产业链。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