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以北大为例,北大传出因日常维护经费短缺无法按期开学的消息,甚至因无力支付自来水费险些被切断水源。

  北大教授顾颉钢在日记上有过记载。

  “1926年1月,北大不能按时发薪。兼职的孔德学校‘亦仅半薪’,无奈请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主任沈兼仕向学校借了八十八元。”

  即便薪金丰厚的胡拾也因为欠薪问题导致生活上一度出现困难。

  拥有蔡元赔等人的北大都落到这个地步,其他学校的处境可想而知。

  根据报纸上的报道,在1926年,北洋政府除了和外国人有关的机构按时发放薪水外,其他部门都存在着严重欠薪的现象。

  如果仅仅是欠薪的话还能忍受。大不了日子过的苦一些罢了。

  如今张座霖采取了高压政策,让文化界一片沉默,文人不敢写文章,报纸不敢刊发。

  不少报纸都取消了社论专栏,开始刊载消遣小说,这表明此时的北平已经不存在容纳多元思想的言论空间。

  在此之前只是生活陷入困难,现如今则是生存环境陷入危险。

  在经济上和思想上的双重管制下,逃离北平成为一种更加普遍而现实的选择,知识群体的大规模南下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林子轩刚从苏联回来,就遇到了这种情况,这和苏联国内对文化的管制如出一撤。

  他欢迎这些知识精英们前往上海,上海的政治环境宽松很多,这批人能够为上海带来文化的繁荣,教育质量的提升。

  这些人明白以后若是到上海,恐怕要仰仗林子轩,对林子轩愈发的尊重。

  以前林子轩身在上海,在新月社和现代评论派中的存在感不强,到了上海,林子轩则会成为这个团体的核心人物。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