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3 / 4)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国内的状况和小说中的描述惊人的相似。
不少文学评论家认为这一切都起源于1926年。
正是林子轩在1926年的一次苏联之行,以小说家敏锐的眼光察觉到了苏联国内出现的问题,从而做出了预言式的描述。
这是小说家的天赋,他们往往能通过细小的问题推演出未来的世界。
很多科幻小说家都有类似的天赋,林子轩无疑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个,他描述了一个国家政权演变的过程。
苏联当局对这本小说恨之入骨,非常后悔当初放任林子轩离开。
他们发动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批判,特别是在中国。苏联对林子轩和《1984》实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抨击。
他们想让林子轩收回小说版权,不允许在西方出版。
但被林子轩拒绝了。
这是一位小说家和一个国家的抗争。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小说家的能量,在这个世界上。政权可以更迭,任何人都会死去,然而,文字只要写出来,就不容易抹去。
回到1926年,米夫只是在心里抱怨一下,便放下了林子轩。
远在哈尔滨的林子轩无法预料以后会发生的事情,他和冯程程一起来到呼兰县。
呼兰县在哈尔滨的郊区,松花江北岸。两地距离并不远。
这是一座普通的东北小县城,一条呼兰河横贯西部地区。养育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返回顶部↑
不少文学评论家认为这一切都起源于1926年。
正是林子轩在1926年的一次苏联之行,以小说家敏锐的眼光察觉到了苏联国内出现的问题,从而做出了预言式的描述。
这是小说家的天赋,他们往往能通过细小的问题推演出未来的世界。
很多科幻小说家都有类似的天赋,林子轩无疑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个,他描述了一个国家政权演变的过程。
苏联当局对这本小说恨之入骨,非常后悔当初放任林子轩离开。
他们发动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批判,特别是在中国。苏联对林子轩和《1984》实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抨击。
他们想让林子轩收回小说版权,不允许在西方出版。
但被林子轩拒绝了。
这是一位小说家和一个国家的抗争。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小说家的能量,在这个世界上。政权可以更迭,任何人都会死去,然而,文字只要写出来,就不容易抹去。
回到1926年,米夫只是在心里抱怨一下,便放下了林子轩。
远在哈尔滨的林子轩无法预料以后会发生的事情,他和冯程程一起来到呼兰县。
呼兰县在哈尔滨的郊区,松花江北岸。两地距离并不远。
这是一座普通的东北小县城,一条呼兰河横贯西部地区。养育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