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林子轩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还遇到了曾经在巴黎见到的那位四川口音的青年。

  这位四川青年因为在法国被巴黎警察通缉才来到苏联,先是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上学,后来转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安排学习俄语。

  林子轩和他聊了聊巴黎的情况,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随着欧洲经济的衰落,工厂的薪水降低,劳动强度增加,中国留学生的日子不太好过,举行过几次罢工,但效果不大。

  林子轩也没有办法,这需要政府出面,筹集助学基金,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

  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生名单上看到不少熟悉的名字,比如王名、博谷和张文天等人。

  还有十几位广州国民政府要员的孩子,以及先前黄埔军校的学生,可以说是群英荟萃。

  这些人在以后的数十年间将会影响到中国的政治格局,改变中国的面貌。

  在离开莫斯科之前,校方举行了一场座谈会,让林子轩向学生们谈谈在苏联参观的感受,这是想试探林子轩对待苏联的态度。

  1925年那场“仇俄联俄”的争论在中国国内造成不小的影响,中国留学生都有所了解。

  他们也想知道林子轩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第三百一十七章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座谈会在一间会议室举行,有五十多人参加,包括苏联的教员。

  “这几日,我一直在想,假如我生活在苏俄会怎么样?”林子轩提出了一个假设。

  这个假设让在座的青年思考,这其实就是代入感。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