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1 / 2)
霍去病非但不肯勒转马头,反而请战道:“都尉君,关塞甚远,鸣镝信号难以抵达。敌人数量应该不过百人,又是远道而来,锋锐尽去,不如就近召集亭燧燧卒拦截。我与韩延年愿意追随都尉君身后,与匈奴人决一死战。”
大汉豪迈开放,习武成风,尤其当今天子酷好武艺,因而即便是官宦子弟也多精于骑射,少有娇弱之徒。列侯权贵的子弟更是从小要在北军中学习骑马射箭之术,成绩优异者可以顺利进入皇宫当郎官侍卫。但霍去病不过一少年,第一次来到塞外,遭遇到十倍于己的敌人,即主张迎战,这份胆识豪气还是极少见。正因为这份罕见的沉着冷静,他的提议在旁人眼中反而成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冒失。
李敢心道:“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当这里是上林苑[19]的狩猎场么?哪有百名匈奴骑兵入寇长城的道理,那不等于白白送死?”
李敢本是勇猛果决之人,承袭了其父飞将军李广好战的天性,其两位兄长又均是在与匈奴作战中战死,胸中早憋着一股复仇之气,换作平时一定径直冲上前厮杀,绝不会顾及己方人多人少,然而眼下却不得不优先考虑霍去病和韩延年的安危,这二位毕竟是朝廷使者的身份,万一有所差池,不但他会受到军法处置,还会牵连一大堆地方官吏。见霍去病跃跃欲试,忙道:“鲁莽不得!这百骑人马肯定是前锋,一定还有大队敌人在后面!”
霍去病道:“果真有大队敌人来袭的话,一定避不过外围亭燧的监视,早该有烽烟燃起。”李敢尚在犹豫之中,霍去病却甚是坚定,决然道:“临阵对敌,事不宜迟,请都尉君立即持印章去召燧卒。”俨然是以主将的身份下令,随即拔出长剑,朝匈奴人迎去。韩延年微一迟疑,也拔出兵器,策马跟上。
李敢见二人势难劝回,只得解下都尉银印,交给一名心腹士卒,命他速去亭燧点燃烽烟、召集燧卒,自己带领余人去追霍去病、韩延年二人。
急驰出几里地,与敌方人马渐渐接近,终于可以勉强分辨敌情——原来是数十名全副武装的匈奴骑兵在追赶三男两女。五人尽是匈奴人打扮,其中一男一女已受了箭伤,半伏在马背上,身后犹自箭矢如雨,情形十分危急。
边塞偶尔也会有被匈奴掳走的汉民不堪虐待,思念故乡,冒险从胡地逃归,但匈奴派骑兵入塞追杀逃人之事却绝少发生。李敢常年屯驻边塞,都是头一回遇见,心道:“父亲大人曾被匈奴人俘虏,押送途中趁敌人不备才夺马逃回。这五人一定也是我大汉子民,匈奴人不惜舍弃数十人之性命入塞追杀,说不定内中有什么了不得的关键人物。”一念及此,忙大声下令道:“前面五人是自己人,让过他们再放箭。”
他自己却轻舒猿臂,自背上取下大弓,又向一旁士卒要过一张单弓,同时挽起两弓,拈箭上弦。李家箭法世代相传,独步天下,急驰中一只羽箭呼啸而出,登时将追兵领头的匈奴百夫长射下马来。
其时,匈奴骑兵之箭力尚不能追及奔逃的五人,而距离更远的李敢却能力挽双弓,将箭射到匈奴阵中,登时引来一阵惊呼,有匈奴人叫道:“飞将军!”
李敢高声叫道:“飞将军在这里!”手上毫不停顿,接连射出三支羽箭,又有三名匈奴骑兵应声掉下马来。
匈奴人骇然而惊,尽皆勒马顿住——令他们停住的并非孤军深入汉地的巨大危险,而是那有百步穿杨神技的飞将军大名。
迟疑片刻,离得最近的亭燧的烽火台冒出一道浓烟,在寒风中瑟瑟缩缩,疲软无力地升向空中。
亭燧备有积薪,其实就是巨大的柴草堆,白天点燃观其浓烟,夜间则熊熊大火,日夜兼用,几十里外相望不绝。《烽火品约》[20]规定:敌五十人至五百人入侵燔一积薪;五百人至千燔二积薪;三千人以上入塞,或攻克亭障特急者燔三或四积薪;万人以上入塞燔五积薪。按照目前入塞的匈奴兵人数,只到点燃一积薪的程度。驻守亭燧的汉军燧卒亦大声鼓噪,尽数涌出亭燧,手执弩机和兵器,赶来增援。
匈奴骑兵见五名逃亡者已与前面的小队汉军接上,便纷纷勒转马头,往北退却。匈奴民族生性好利,利则进聚,不利则作鸟兽散,从不认为逃跑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就像麻雀一样,有食来聚,遇危险各自飞走,连踪影都难找到。不像中原人,据地死守,以败退为耻,因而自古以来防备和追击匈奴都甚为困难。
↑返回顶部↑
大汉豪迈开放,习武成风,尤其当今天子酷好武艺,因而即便是官宦子弟也多精于骑射,少有娇弱之徒。列侯权贵的子弟更是从小要在北军中学习骑马射箭之术,成绩优异者可以顺利进入皇宫当郎官侍卫。但霍去病不过一少年,第一次来到塞外,遭遇到十倍于己的敌人,即主张迎战,这份胆识豪气还是极少见。正因为这份罕见的沉着冷静,他的提议在旁人眼中反而成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冒失。
李敢心道:“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当这里是上林苑[19]的狩猎场么?哪有百名匈奴骑兵入寇长城的道理,那不等于白白送死?”
李敢本是勇猛果决之人,承袭了其父飞将军李广好战的天性,其两位兄长又均是在与匈奴作战中战死,胸中早憋着一股复仇之气,换作平时一定径直冲上前厮杀,绝不会顾及己方人多人少,然而眼下却不得不优先考虑霍去病和韩延年的安危,这二位毕竟是朝廷使者的身份,万一有所差池,不但他会受到军法处置,还会牵连一大堆地方官吏。见霍去病跃跃欲试,忙道:“鲁莽不得!这百骑人马肯定是前锋,一定还有大队敌人在后面!”
霍去病道:“果真有大队敌人来袭的话,一定避不过外围亭燧的监视,早该有烽烟燃起。”李敢尚在犹豫之中,霍去病却甚是坚定,决然道:“临阵对敌,事不宜迟,请都尉君立即持印章去召燧卒。”俨然是以主将的身份下令,随即拔出长剑,朝匈奴人迎去。韩延年微一迟疑,也拔出兵器,策马跟上。
李敢见二人势难劝回,只得解下都尉银印,交给一名心腹士卒,命他速去亭燧点燃烽烟、召集燧卒,自己带领余人去追霍去病、韩延年二人。
急驰出几里地,与敌方人马渐渐接近,终于可以勉强分辨敌情——原来是数十名全副武装的匈奴骑兵在追赶三男两女。五人尽是匈奴人打扮,其中一男一女已受了箭伤,半伏在马背上,身后犹自箭矢如雨,情形十分危急。
边塞偶尔也会有被匈奴掳走的汉民不堪虐待,思念故乡,冒险从胡地逃归,但匈奴派骑兵入塞追杀逃人之事却绝少发生。李敢常年屯驻边塞,都是头一回遇见,心道:“父亲大人曾被匈奴人俘虏,押送途中趁敌人不备才夺马逃回。这五人一定也是我大汉子民,匈奴人不惜舍弃数十人之性命入塞追杀,说不定内中有什么了不得的关键人物。”一念及此,忙大声下令道:“前面五人是自己人,让过他们再放箭。”
他自己却轻舒猿臂,自背上取下大弓,又向一旁士卒要过一张单弓,同时挽起两弓,拈箭上弦。李家箭法世代相传,独步天下,急驰中一只羽箭呼啸而出,登时将追兵领头的匈奴百夫长射下马来。
其时,匈奴骑兵之箭力尚不能追及奔逃的五人,而距离更远的李敢却能力挽双弓,将箭射到匈奴阵中,登时引来一阵惊呼,有匈奴人叫道:“飞将军!”
李敢高声叫道:“飞将军在这里!”手上毫不停顿,接连射出三支羽箭,又有三名匈奴骑兵应声掉下马来。
匈奴人骇然而惊,尽皆勒马顿住——令他们停住的并非孤军深入汉地的巨大危险,而是那有百步穿杨神技的飞将军大名。
迟疑片刻,离得最近的亭燧的烽火台冒出一道浓烟,在寒风中瑟瑟缩缩,疲软无力地升向空中。
亭燧备有积薪,其实就是巨大的柴草堆,白天点燃观其浓烟,夜间则熊熊大火,日夜兼用,几十里外相望不绝。《烽火品约》[20]规定:敌五十人至五百人入侵燔一积薪;五百人至千燔二积薪;三千人以上入塞,或攻克亭障特急者燔三或四积薪;万人以上入塞燔五积薪。按照目前入塞的匈奴兵人数,只到点燃一积薪的程度。驻守亭燧的汉军燧卒亦大声鼓噪,尽数涌出亭燧,手执弩机和兵器,赶来增援。
匈奴骑兵见五名逃亡者已与前面的小队汉军接上,便纷纷勒转马头,往北退却。匈奴民族生性好利,利则进聚,不利则作鸟兽散,从不认为逃跑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就像麻雀一样,有食来聚,遇危险各自飞走,连踪影都难找到。不像中原人,据地死守,以败退为耻,因而自古以来防备和追击匈奴都甚为困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