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1 / 2)
基于这些要求,小侯的工作同志设计了一个很巧妙的过 程;实现此一过程的主要关键,在一样”道具”:照式照样的 一顶呢帽。
这顶呢帽不仅质料,式样、颜色须绝对相同;而且要同 样的牌子,同样的尺码。这还不算,还要同样新旧。
通过国际联谊社管理员的关系,取得了这样”道具”的 全部资料;南京还没有这个牌子的呢帽,须到上海采办。买 到以后,再要加工”做旧”;经过仔细检点,毫无破绽,可以 开始行动了。
行动非常简单容易,只要将呢帽”掉包”,真可说是举手 之劳;但下手之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确定日本 人会来;因为跟踪期间,曾发现有一次只有黄秋岳一个人,日 本人未到。倘或如此,黄秋岳戴回去的,应该是他原来的帽 子;帽中无物,倒也罢了;如果夹着什么东西,一看已不翼 而飞,自然知道出了问题,可能立即开溜。
其次是必须在黄秋岳先到,而日本人未到之前下手。因 为日本人先来,黄秋岳后到,再加上行动人员,挂钩上就会 出现三顶同样的呢帽,目标过于显著,引人注目,亦是件很 不妥的事。
好在那个日本人,也早在监视之下,知道了他的住处;并 掌握了其他必要的资料,总在中午11点半至12点之间出发, 坐一辆黑色别克汽车。所以行动之前,沿路派出”观察员”, 用电话传通消息,确实控制了日本人的行动。
第一次没有成功,因为黄秋岳一到,日本人接踵而至,没 有时间来掉包。第二次差点出问题,帽子已经掉到手了,而 日本人中途改变行程,不到国际联谊社;幸亏行动人员还在, 赶紧将黄秋岳的帽子又掉了回去。
第三次成功了。这天中午黄秋岳先到;行动人员在那日 本人的汽车驶近国际联谊社减速将停时,才根据守在门外的 同僚的暗号,以极敏捷的手法,换走了黄秋岳的帽子。
帽中果然有花样在,帽檐内侧作衬底的一道皮圈中,夹 着一张纸,蝇头细字写着好几条中央最新的决定,一条是国 民党中常会虽决议授权蒋委员长组织大本营,行使海陆空军 的最高统帅权,并统一指挥党政;但蒋委员长为了尊重林主 席的地位,决定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再一条是 政府决定向国际联盟提出报告,陈述日军在”七七”、”八一 三”开衅的经过,指出日本政府负全责;并要求国际联盟对 日本的侵略行动,加以干涉。此外还有军政人员预备调动的 情况之类。
黄秋岳的笔迹是早就搜集了样本,细加核对;完全相符。 黄秋岳的罪行,是确凿无疑的了,但应该如何采取行动,却 大有研究的余地。
当然,若说要依法逮捕,手到擒来,毫不费事;但如果 他们授受双方都不知道帽子已在暗中掉了包;那就不妨再来 一次,进一层了解黄秋岳到底知道了多少机密;出卖了多少 机密?甚至,下一次不妨调日本人的帽子,看看对方对黄秋 岳是何指示;想要些什么情报?
但讨论到最后,还是认为以及早逮捕黄秋岳为妥。因为 日本人拿回那顶帽子,一看里面空空如也;很可能会立即跟 黄秋岳联络,然后再进一步仔细检查那顶帽子——虽说已经 “做旧”,毕竟有许多特征是瞒不过所有人的耳目的。等发觉 呢帽已非原物,可以推想到,是怎么回事?于是,黄秋岳畏 罪自杀;那一来,有多少情报已落入敌人手中,以及日本方 面是用什么方法能够打入中央政府最机密的部门,便都成谜 了。
于是呈准最高当局,然后通知行政院,逮捕了黄秋岳;由 他的供词中,知道他的儿子亦脱不得干系,一并逮捕。对于 封锁江阴水道的消息,他承认泄漏给敌人,自道宁作民族千 古罪人;以救长江两岸生灵。意思是20几条日本兵舰及两千 海军陆战队,被封锁在长江中下游,必不肯束手待擒,而作 困兽之斗,那时长江两岸的百姓,就会大遭其殃。
这话当然不会有人相信,事实上在当时知道他说这话的 人,也没有几个。因为整个过程都是极高的秘密;而保持秘 密的最大原因,是怕影响民心士气,同时会引起外交上的麻 烦——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仍在南京;中国驻日大使许世英, 本已提出辞呈;七七事变爆发,为了共赴国难,已打消辞意, 赶回任所。中日两国外交关系未断,黄秋岳事件如果一公开, 等于替日本制造找麻烦的口实,自属不智。
由于罪证确凿,军法审判的程序,很快地结束;父子双 双伏法。熟悉黄秋岳的人,无不叹惜:”卿本佳人,奈何作贼!” 他的诗、他的笔记,文彩义理,都是第一流的。
↑返回顶部↑
这顶呢帽不仅质料,式样、颜色须绝对相同;而且要同 样的牌子,同样的尺码。这还不算,还要同样新旧。
通过国际联谊社管理员的关系,取得了这样”道具”的 全部资料;南京还没有这个牌子的呢帽,须到上海采办。买 到以后,再要加工”做旧”;经过仔细检点,毫无破绽,可以 开始行动了。
行动非常简单容易,只要将呢帽”掉包”,真可说是举手 之劳;但下手之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确定日本 人会来;因为跟踪期间,曾发现有一次只有黄秋岳一个人,日 本人未到。倘或如此,黄秋岳戴回去的,应该是他原来的帽 子;帽中无物,倒也罢了;如果夹着什么东西,一看已不翼 而飞,自然知道出了问题,可能立即开溜。
其次是必须在黄秋岳先到,而日本人未到之前下手。因 为日本人先来,黄秋岳后到,再加上行动人员,挂钩上就会 出现三顶同样的呢帽,目标过于显著,引人注目,亦是件很 不妥的事。
好在那个日本人,也早在监视之下,知道了他的住处;并 掌握了其他必要的资料,总在中午11点半至12点之间出发, 坐一辆黑色别克汽车。所以行动之前,沿路派出”观察员”, 用电话传通消息,确实控制了日本人的行动。
第一次没有成功,因为黄秋岳一到,日本人接踵而至,没 有时间来掉包。第二次差点出问题,帽子已经掉到手了,而 日本人中途改变行程,不到国际联谊社;幸亏行动人员还在, 赶紧将黄秋岳的帽子又掉了回去。
第三次成功了。这天中午黄秋岳先到;行动人员在那日 本人的汽车驶近国际联谊社减速将停时,才根据守在门外的 同僚的暗号,以极敏捷的手法,换走了黄秋岳的帽子。
帽中果然有花样在,帽檐内侧作衬底的一道皮圈中,夹 着一张纸,蝇头细字写着好几条中央最新的决定,一条是国 民党中常会虽决议授权蒋委员长组织大本营,行使海陆空军 的最高统帅权,并统一指挥党政;但蒋委员长为了尊重林主 席的地位,决定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再一条是 政府决定向国际联盟提出报告,陈述日军在”七七”、”八一 三”开衅的经过,指出日本政府负全责;并要求国际联盟对 日本的侵略行动,加以干涉。此外还有军政人员预备调动的 情况之类。
黄秋岳的笔迹是早就搜集了样本,细加核对;完全相符。 黄秋岳的罪行,是确凿无疑的了,但应该如何采取行动,却 大有研究的余地。
当然,若说要依法逮捕,手到擒来,毫不费事;但如果 他们授受双方都不知道帽子已在暗中掉了包;那就不妨再来 一次,进一层了解黄秋岳到底知道了多少机密;出卖了多少 机密?甚至,下一次不妨调日本人的帽子,看看对方对黄秋 岳是何指示;想要些什么情报?
但讨论到最后,还是认为以及早逮捕黄秋岳为妥。因为 日本人拿回那顶帽子,一看里面空空如也;很可能会立即跟 黄秋岳联络,然后再进一步仔细检查那顶帽子——虽说已经 “做旧”,毕竟有许多特征是瞒不过所有人的耳目的。等发觉 呢帽已非原物,可以推想到,是怎么回事?于是,黄秋岳畏 罪自杀;那一来,有多少情报已落入敌人手中,以及日本方 面是用什么方法能够打入中央政府最机密的部门,便都成谜 了。
于是呈准最高当局,然后通知行政院,逮捕了黄秋岳;由 他的供词中,知道他的儿子亦脱不得干系,一并逮捕。对于 封锁江阴水道的消息,他承认泄漏给敌人,自道宁作民族千 古罪人;以救长江两岸生灵。意思是20几条日本兵舰及两千 海军陆战队,被封锁在长江中下游,必不肯束手待擒,而作 困兽之斗,那时长江两岸的百姓,就会大遭其殃。
这话当然不会有人相信,事实上在当时知道他说这话的 人,也没有几个。因为整个过程都是极高的秘密;而保持秘 密的最大原因,是怕影响民心士气,同时会引起外交上的麻 烦——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仍在南京;中国驻日大使许世英, 本已提出辞呈;七七事变爆发,为了共赴国难,已打消辞意, 赶回任所。中日两国外交关系未断,黄秋岳事件如果一公开, 等于替日本制造找麻烦的口实,自属不智。
由于罪证确凿,军法审判的程序,很快地结束;父子双 双伏法。熟悉黄秋岳的人,无不叹惜:”卿本佳人,奈何作贼!” 他的诗、他的笔记,文彩义理,都是第一流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