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1 / 1)
“你怎么样?如果你心疼钱,以后就别说那种慷慨的话。 我是实心眼儿,信以为真,结果搞得下不了台!”
“好了!”精神濒临崩溃边缘的黄秋岳,一颗心突然一松; 自觉”得救”了,”你把我的支票本拿来!”
替爱姬买了灰背大衣的第二天,便是约定给须磨答复的 日子;他踌躇了一天,不知怎么办?到得下一天,接到须磨 的信,问其他的儿子所主管的一个外交上的问题——无关机 密;但如作了答复,便是接受须磨要求表示。黄秋岳考虑了 一夜,终于跟他儿子通了电话,给了须磨满意的答复。
以后的一段日子,倒也并没有多大的麻烦;黄秋岳方在 庆幸,并未出卖了国家的机密,不料发生了震惊全世界的 “西安事变”,须磨的要求便多了,每天都要有情报。因此,政 府对因应此一巨变的全部过程,日本了如指掌。
到得二十六年1月,须磨以此功劳,连升三级,内调为 外务省情报部长;这是个大使级的职位,而须磨不过是比公 使犹低一等的总领事。
须磨离职,黄秋岳并不能脱离日本的掌握;由须磨的继 任者,接收了黄秋岳的关系。半年之后,爆发了七七事变。
正在庐山的蒋委员长,接到来自宋哲元、秦德纯的详细 报告后,判断这是日本军的挑战,不应视之为偶发性的”地 方事件”。立即作了他生气最重大的一个决定:应战。
蒋委员长看得很清楚,日本从1934年初斋藤内阁的陆相 荒木贞夫不安于位;到1935年秋天,岗田内阁的教育总监真 崎甚三郎被逐,皇道派完全失势,侵华的步骤即逐渐加紧。及 至1936年发生”二二六事变”,军部所支持的官僚广田弘毅 组阁,竟接受了统制派的要求,恢复陆相现役制;陆军想并 吞华北五省的狂妄野心,更为明显。最彰明较著的一个事实 是,陆军省军务局军事课长武藤章,建议扩大华北驻屯军的 编制,司令由旅团长少将级,改为师团长中将级;驻华武官 矶谷廉介则越过他们的大使,直接向陆军省要求增兵华北,于 是这年——1936,亦即民国25年的5月1日,日本政府正式 宣布华北驻屯军司令改为”亲补职”,由昭和亲自任命第一师 团长田代皖一廊中将为扩大编制后的第一任华北驻屯军司 令;半个月以后,陆军省”行最小限度的增兵”,是一个旅团; 旅团长河边正三少将,在北平成立了司令部。凡此都是对中 国将有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迹象;所以武装冲突的性质,即令 是局部的亦会很快地发展为全面的。蒋委员长看得最透彻的 一点是,日本军阀的野心永无止境,即令忍辱受侮,答应全 部要求,甚至承认”满洲国”;但遇到国际矛盾冲突,时机有 利日本时,他们仍旧会越黄河而南,继续侵略。
因此,与其坐而待亡,不如起而应战;特别可珍视的是, 民气可用,把握这多年以来所培养的宝贵的时机,一定能为 国家民族,死中求生,打开一条出路。就算败了,国格未失, 精神不死;倘或再不抗战,国民精神日趋消沉;民族生机,毁 灭无余,那就真的要沦为万劫不复的悲惨境地了。
这个决心是在”七七”的第二天作成的;随即下令在四 川的军政部长何应钦,赶回南京,着手动员;3天之内就拟定 了具体的全面抗战的军事计划纲要,在7月底以前秘密组成 大本营及各级司令部,准备以180个师——第一线100个;预 备军80个,与日本军阀周旋到底。
但是,在华北苦心撑持的宋哲元,尚未了解在庐山的蒋 委员长,已下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动员的决心,所以仍 旧忍辱负重地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到得事变发生的一周以 后,蒋委员长接到各方面的报告,证实日本政府已受军部牵 制;而陆军首脑部中,”扩大派”压倒了”不扩大派”,决定 由日本本土派遗3个师团——包括驻广岛的板垣的第五师团 在内;朝鲜派一个师团;关东军派两个旅团,投入华北战场 时,认为让全国民众了解国家民族的存亡生死,已到了”最 后关头”;唯有”凭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的时机已 经到了,因而在7月17日的”庐山谈话会”中,发表了以 《对于日本的一贯方针与立场》的演说;第三天,演说全文见 报,全国民众热烈响应,人人都了解:这回,中国跟日本要 拼个你死我活了。
下一天,蒋委员长下山回南京;随即派遗二十九军出身 的参谋次长熊斌,秘密北上,向宋哲元说明中央的决策及全 面抗战的步骤。这位”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专阃所 寄的大将,立即改变了态度,下令正在撤退中的三十七师,停 止后撤。
这时的政治重心,已由庐山回归南京;行政院院会的重 要性亦就恢复了。于是黄秋岳受到日本总领事馆的压力,亦 就愈重。到了7月29日,二十九军奋勇抗敌,在副军长佟麟 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成仁;官兵伤亡5000人,但也 予敌重创以后,平津相继弃守,战局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平时日本海军亦已有了行动。以上海及长江方面作为 “警备区域”的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中将,决定在 上海制造藉口,发动战争,但第三舰队的主力在长江流域,汉 口驻有陆战队2000人,需要集中到上海;同时长江上游的日 侨撤退,亦须一段时间,因此,虽有行动,并不积极。 ↑返回顶部↑
“好了!”精神濒临崩溃边缘的黄秋岳,一颗心突然一松; 自觉”得救”了,”你把我的支票本拿来!”
替爱姬买了灰背大衣的第二天,便是约定给须磨答复的 日子;他踌躇了一天,不知怎么办?到得下一天,接到须磨 的信,问其他的儿子所主管的一个外交上的问题——无关机 密;但如作了答复,便是接受须磨要求表示。黄秋岳考虑了 一夜,终于跟他儿子通了电话,给了须磨满意的答复。
以后的一段日子,倒也并没有多大的麻烦;黄秋岳方在 庆幸,并未出卖了国家的机密,不料发生了震惊全世界的 “西安事变”,须磨的要求便多了,每天都要有情报。因此,政 府对因应此一巨变的全部过程,日本了如指掌。
到得二十六年1月,须磨以此功劳,连升三级,内调为 外务省情报部长;这是个大使级的职位,而须磨不过是比公 使犹低一等的总领事。
须磨离职,黄秋岳并不能脱离日本的掌握;由须磨的继 任者,接收了黄秋岳的关系。半年之后,爆发了七七事变。
正在庐山的蒋委员长,接到来自宋哲元、秦德纯的详细 报告后,判断这是日本军的挑战,不应视之为偶发性的”地 方事件”。立即作了他生气最重大的一个决定:应战。
蒋委员长看得很清楚,日本从1934年初斋藤内阁的陆相 荒木贞夫不安于位;到1935年秋天,岗田内阁的教育总监真 崎甚三郎被逐,皇道派完全失势,侵华的步骤即逐渐加紧。及 至1936年发生”二二六事变”,军部所支持的官僚广田弘毅 组阁,竟接受了统制派的要求,恢复陆相现役制;陆军想并 吞华北五省的狂妄野心,更为明显。最彰明较著的一个事实 是,陆军省军务局军事课长武藤章,建议扩大华北驻屯军的 编制,司令由旅团长少将级,改为师团长中将级;驻华武官 矶谷廉介则越过他们的大使,直接向陆军省要求增兵华北,于 是这年——1936,亦即民国25年的5月1日,日本政府正式 宣布华北驻屯军司令改为”亲补职”,由昭和亲自任命第一师 团长田代皖一廊中将为扩大编制后的第一任华北驻屯军司 令;半个月以后,陆军省”行最小限度的增兵”,是一个旅团; 旅团长河边正三少将,在北平成立了司令部。凡此都是对中 国将有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迹象;所以武装冲突的性质,即令 是局部的亦会很快地发展为全面的。蒋委员长看得最透彻的 一点是,日本军阀的野心永无止境,即令忍辱受侮,答应全 部要求,甚至承认”满洲国”;但遇到国际矛盾冲突,时机有 利日本时,他们仍旧会越黄河而南,继续侵略。
因此,与其坐而待亡,不如起而应战;特别可珍视的是, 民气可用,把握这多年以来所培养的宝贵的时机,一定能为 国家民族,死中求生,打开一条出路。就算败了,国格未失, 精神不死;倘或再不抗战,国民精神日趋消沉;民族生机,毁 灭无余,那就真的要沦为万劫不复的悲惨境地了。
这个决心是在”七七”的第二天作成的;随即下令在四 川的军政部长何应钦,赶回南京,着手动员;3天之内就拟定 了具体的全面抗战的军事计划纲要,在7月底以前秘密组成 大本营及各级司令部,准备以180个师——第一线100个;预 备军80个,与日本军阀周旋到底。
但是,在华北苦心撑持的宋哲元,尚未了解在庐山的蒋 委员长,已下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动员的决心,所以仍 旧忍辱负重地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到得事变发生的一周以 后,蒋委员长接到各方面的报告,证实日本政府已受军部牵 制;而陆军首脑部中,”扩大派”压倒了”不扩大派”,决定 由日本本土派遗3个师团——包括驻广岛的板垣的第五师团 在内;朝鲜派一个师团;关东军派两个旅团,投入华北战场 时,认为让全国民众了解国家民族的存亡生死,已到了”最 后关头”;唯有”凭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的时机已 经到了,因而在7月17日的”庐山谈话会”中,发表了以 《对于日本的一贯方针与立场》的演说;第三天,演说全文见 报,全国民众热烈响应,人人都了解:这回,中国跟日本要 拼个你死我活了。
下一天,蒋委员长下山回南京;随即派遗二十九军出身 的参谋次长熊斌,秘密北上,向宋哲元说明中央的决策及全 面抗战的步骤。这位”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专阃所 寄的大将,立即改变了态度,下令正在撤退中的三十七师,停 止后撤。
这时的政治重心,已由庐山回归南京;行政院院会的重 要性亦就恢复了。于是黄秋岳受到日本总领事馆的压力,亦 就愈重。到了7月29日,二十九军奋勇抗敌,在副军长佟麟 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成仁;官兵伤亡5000人,但也 予敌重创以后,平津相继弃守,战局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平时日本海军亦已有了行动。以上海及长江方面作为 “警备区域”的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中将,决定在 上海制造藉口,发动战争,但第三舰队的主力在长江流域,汉 口驻有陆战队2000人,需要集中到上海;同时长江上游的日 侨撤退,亦须一段时间,因此,虽有行动,并不积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