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1 / 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平时第三次近卫声明,已配合汪精卫的行踪,在12月22 日发表,但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声明与汪精卫有什么关系。 到了12月24日,报纸终于发布了消息,说汪精卫旅行昆明, 旧疾复发,已赴河内就医,一时不能回渝。这一下,整个重 庆便都在谈论汪精卫了。

  彼此传闻印证,有几件小事可以确定汪精卫的出走,是 早有预谋的,一件是12月初,汪公馆就将用了好多年,由南 京跟到汉口,再跟到重庆的女佣遣散了;一件是汪精卫的若 干政治路线不同,但常有来往的熟人,在这一个多月中,曾 经在个别不同的时机下,很自然地收到了汪精卫亲笔签名的 大照片;再有一件更耐人寻味:12月12,重庆行营举行纪念 周,由林主席亲自主持,才到重庆只有4天的蒋委员长发表 演讲,异常诚恳动人,以致当场有人痛哭失声。及至快散会 时,汪精卫亦赶来听讲,穿一套簇新的藏青哔叽中山装;汪 精卫只着西装或长袍,从未穿过中山装,所以他这天的一身 打扮,使人留下一个极深刻的印象;也许这就是他的目的。

  当然,蒋委员长已知道汪精卫在干什么。他在12月21于 陕西武功旅次,接到龙云报告汪精卫行踪的密电,随即折返 重庆,决定给汪精卫一个悬崖勒马的机会,所以不说破真相; 不过在12月25西安事变脱险纪念日,蒋委员长设宴招待中 央委员,即席作了一篇极精彩的演说。

  蒋委员长说:宋明亡国,亡的不过是朝代,并非民族。元 朝、清朝以非汉族人主中华,最后为汉族所同化。源远流长 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战胜敌人最有力的精神武器。

  宋、明两朝的军事和经济力量,都足以抵抗外患而有余, 但到头来还是亡国了!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少数当国 人物的精神上,深受外寇的威胁,以致虽有兵而不能用,虽 有抵抗的潜力而不能发挥。这些历史上的教训,在此时此地, 尤当记取。

  现在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并无朝代之可亡。我们的 精神如果能够不受敌人威胁,就一定可以发挥潜在而深厚的 人力物力,支持长期抗战,求得最后胜利。

  显然的,这番话是针对汪精卫而发。在座的人,对”现 在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并无朝代之可亡”这句话,感受 特别深切;因为屈服于日本,并不是改朝换代,在历史上只 是一时的兴废。日本是真正的异族,而且在文化程度上,又 非”五胡”可比;亡于日本,不能希冀日本亦会汉化;那就 真到了万劫不复的地步了。

  此外听到蒋委员长这番演讲的人,也都还有这样的一个 感觉,他只是指出汪精卫的思想错误,替他可惜而并无责备 之意;当然是希望他能迷途知返。但舆论却不似蒋委员长那 样宽宏,批评一天比一天严厉,《新华日报》尤其尖锐,共产 党的同路人也大为愤怒,有个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人民阵 线”开会声讨,有人报告,说汪精卫已到了上海,日本军队 以108响礼炮欢迎。这自是马路传闻,但离事情实质却是不 远。

  除夕下午,路透社从香港来的消息,震动了重庆,那就 是汪精卫发表了所谓”艳电”!这一来,真面目尽露,原来第 三次近卫声明,是为汪精卫而发;事先早有勾结,铁案如山, 许多政要,内心虽早存疑,但总往宽处去想,汪精卫一生负 气,本心无他。那知道”佳人”居然”作贼”;汪系中人,无 不痛心疾首。了解汪精卫家庭情形,以及民国以来,汪精卫 何以不断反复的见人就说:”有了’东窗’定计的王氏,才会 有秦桧。”对汪精卫之落水,正不妨作如是观。

  民国28年元旦,中央党部团拜以后,随即召开临时紧急 会议,讨论汪精卫和他的”艳电”。由林主席主持。

  就在这”国人皆曰可杀”而且国民党中常会已正式决议: 汪精卫”危害党国,永远开除党籍,并撤除其一切职务”;以 及政府正考虑下令通缉时,有个人胆子很大,公然支持汪精 卫的主张。这个人就是罗君强。

  他说:”照现在的情形,抗战下去,中国必然愈战愈弱, 共产党乘机得势,日渐强大;为了防止共产党为患,非早日 与日本讲和不可。”又说:”共产党现在借汪问题,拼命宣传 肃清动摇分子,和民国十五六年宣传肃清反革命分子,打倒 昏庸老朽一样,目的都在分化国民党、削弱国民党。这一点 大家应该注意到。”

  他的话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响应;共产党确是对此事件反 应激烈,首先是郭沫若发起讨汪肃奸会;继而有金满城大呼 肃清汪派”余孽”。不过,蒋委员长早就采取了防范的措施, 透过甘乃光向汪系人士表示,处分汪精卫实在出于不得已, “平时与汪精卫接近的朋友,尽管安心工作,不可灰心,更不 可猜疑。”因为如此,彭学沛两次请辞交通部次长——由于他 有帮助汪精卫脱出重庆的嫌疑——都被慰留了。

  但汪系人士都觉何应该劝汪精卫勿为己甚,其中有一个 汪精卫的广东同乡,写了一封信,请在香港的林柏生,转交 汪精卫,提出7点疑问,其中至少有5点触及核心,可说是 汪系人士共有的困惑:

  第一、”艳电主和乃响应近卫廿二日之演说,是近卫演说 之后,始有谈和的可能,而近卫演讲之前,先生已先行离渝; 离渝与主和,是否两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