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1 / 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就荒木本人来说,既然连”国之大老”的西园寺公爵都 必须尊重他的意见,足见权力基础已经稳固,因此大刀阔斧 地整理人事,也就是排除异已,除了小矶国昭以外,陆军重 要职位,都为”佐贺左肩党”及萨、佐、土系的将校所盘踞; 真崎甚三郎转任教育总监,而参谋总长则必然倾向于”皇道 派”的闲院宫亲王。

  “皇道派”为军方及社会所加诸于”左肩党”的”美称”。 此派思想源流,出于武士道以及尊王攘夷,自无疑问;而做 法上最为人所诟病的是流血五步的暗杀行动。于是有相对的 “统制派”兴起。

  军人集会,本为法所不许,但明治时代的敕令中,规定 军人为了国防讲习而集会,是可以允许的。即由于这个法律 上的漏洞,以”佐贺左肩党”为嚆矢,接续而起的有”樱 社”,成立于”九一八”之前一年,发仆人是参谋本部情报课 俄国班班长桥本欣五郎大佐;中国班班长根本博大佐;以及 中国课中国班班长长勇中佐等人。成员包括参谋本部、陆军 省、教育总监部、宪兵队、陆大、士官及驻东京各联队中坚 干部96人,为陆军少壮派的一次大结合;在民间极右翼理论 起初以为只是发动一次温和的兵谏,未加反对;后来发觉是 倒阁自立,形同叛乱,立即展开有效的制止手段,由次官小 矶国昭执行。这就是有名的”三月事件”。

  樱社既不得志于国内,乃有”国外先行论”,导致了半年 以后的”九一八事变”。但桥本及长勇却未死心,认为将官优 柔寡断,要干还得自己来,联合陆军下级军官的”天剑党”、 海军的”王师会”,以及民间右翼过激分子,于”九一八”之 前一个月,在东京青年馆集会,决定暗杀西园寺公爵、内大 臣牧野伸显、首相若槻礼次郎等十几个要人,及至”九一八 事变”一起,桥木及长勇,眼见”国外先行论”已著先鞭,大 感刺激。长勇尤为热中;他本已奉派为日本驻华武官,居然 由北京潜回日本,与桥本策定了”起义”——所谓”蹶起”的 计划,预备发动近卫师团步兵十中队;机关枪两中队;飞机 17架,由长勇指挥突袭出席议阁的全体阁僚;另占领警视厅, 包围陆军省及参谋本部,强迫长官;并要求东乡元帅上奏,由 革命将校组织内阁、拥立的首相,即是教育总监荒木贞夫;桥 本自任内务大臣,以长勇为东京宪兵司令;内阁要职财相及 外相,由大川周明及一向与樱社接近的参谋本部作战部部长 建川美次少将担任,预定发动的日期为10月24日。

  结果由于坚决反对此一计划的根本博、田中清、影佐祯 昭的告密,于10月6日深夜由陆相南次郎及次官杉山元下令 “拘束”桥本等12人。处分是等于”禁闭”的所谓”谨慎”; 首谋桥本”谨慎20日”;其次是长勇,潜行回国,参加叛乱, 参谋总长金谷主张处以极刑,而最后只是”谨慎10日”—— 实际上是给了10天到20天的第一等供给的特别假期;被 “谨慎”在东京近郊的料亭中,有最好酒馔及最有名的艺妓相 伴,帐单由陆军省无限制照付。

  这就是号称”昭和维新”而胎死腹中的”十月事件”。这 样一件可以动摇国内的大事,结局形同儿戏;尤其是对涉嫌 作乱的现役军人,出以如此异乎寻常的姑息处置,使得日本 朝野在惊诧之余,不免有大惑不解之感。

  可想而知的,”参陆”首长必有难言的苦衷;第一、关东 军”三羽鸟”鲁莽地发动”九一八事变”,备受”辅弼无方” 的批评,如果组织军事法庭,公开审判此案,舆论更将展开 严厉的攻击。

  其次,”十月事件”的背景极其复杂,倘或认真追究,各 方面都会引起问题,如”王师会”为海军少壮军人预备”改 造国家”的组织,主持人藤井齐在此事件中,亦为要角,一 牵连开来,可能会造成海陆军之间的裂痕。

  第三、也是最严重的,如不能息事宁人,立刻就会使萨、 佐、土系与长州、大分系的冲突表面化。在”十月事件”中, 荒木贞夫的态度颇为暧昧,可想而知的,纵非幕后主使人,亦 必定同情,对桥本、长勇应持保护的态度。长州阀的势力,其 时已渐式微;而南次郎与金谷范之出身大分阀,自知力薄,况 在各方备致责难声中,一定斗不过荒木贞夫,那就只有委屈 求全了。

  从”十月事件”以后,”皇道派”正式形成;半年之后, 乃有”五一五事件”,荒木入阁,大排异己,结束了长州阀主 宰陆军60年的局面。

  不久,为了对抗”皇道派”,出现了一个”无名会”的组 织,发仆人一共10个,都是大佐、中佐,为首的是永田铁山, 其次是东条英机;影佐祯昭亦在其内。   ”无名会”的本质与皇道派一样,都主张扩张军人势力, 改造国家;但手段上不相同,不赞成用流血造反的办法;主 张集结军人全体,加以有效的组织,”在一丝不乱的统制下进 行”,因而很快地为人称作”统制派”。   ”统制派”的发展很快,一方面固因在理论上较皇道派的 动辄主张不分青红皂白的暗杀,来得易于为人接受;一方面 再以因缘时会,在统制派出现不久,作为皇道派第一首领的 荒木贞夫,因病辞职,给了统制派一个绝好的发展机会。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