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仅孝顺,徐知诰处理政务的能力也颇让徐温满意,徐温甚至对着亲生儿子感慨:“事在二哥矣,汝辈当善事之。”

  就在徐知诰感慨这辈子只能当当孝顺儿子的时候,有个坏消息——也可以说是个好消息——传来,918年,徐知训因骄傲荒淫为徐温手下大将朱瑾所杀,徐知诰听令率兵前往江陵平变。不过朱瑾杀完徐知训后拎着徐知训的脑袋进宫,极力劝杨瀛诛杀徐温夺回大权,可惜吴王杨瀛见了徐知训的脑袋竟然吓得连连后退:“这都是你干的,如果大丞相将来找麻烦,可不关我的事!”朱瑾见杨瀛如此没骨气,一声长叹,横剑自杀。随后徐知诰就代替徐知训留扬州,日常政事皆由徐知诰处断。

  在扬州的徐知诰一反徐知训之作为,恭敬事奉吴王杨瀛,并且谦卑对待士大夫,对待部属宽大,生活十分俭朴,并以宋齐丘为谋士,改革税制,因此国家逐渐富强,人心归附。

  身居高位却无实权的吴王杨瀛很快在郁闷中于920年死去,在徐温的安排下,个性同样懦弱的杨行密四子杨溥即位。此时最大的竞争对手徐知训已经死去,徐知诰终于有了对未来更高的期待了。

  时间很快到了927年。

  这是个不同寻常的一年。

  这一年的中原大地混乱依旧,后唐明宗李嗣源虽然竭力治国,却仍有力不从心之感,时时在深夜焚香祷告:“臣本蕃人,岂足治天下,世乱久矣,愿天早生圣人!”

  李嗣源的祷告很快生效,如果他在这一年的二月二十六日晚上没事去洛阳走走,就会看到夹马营的某一个地方红光冲天,并且异香传来,经久不息——若是走进房屋和婴儿的父母聊聊,就有机会看一下未来的宋太祖,此时的香孩儿长得是什么样子。

  同年十一月,徐温病逝。

  之前徐温虽然喜爱徐知诰这个养子,但儿子终归是亲生的好,还是想把在扬州辅政的徐知诰替换成自己的次子徐知询,不过尚未安排妥当就与世长辞,随后官至镇海、宁国节度使兼侍中的徐知询手握重权却目空一切、薄情寡恩,结果是人心大失,以致三弟徐知诲、四弟徐知谏都倒向了义兄徐知诰这一边。

  眼见时机成熟,徐知诰诱骗徐知询入扬州,夺其兵权,留滞不遣。后见徐知询庸碌无能,遂令其袭父之东海郡王爵位,外放为官;徐知询自知无力抗争,终日宴饮,数年后终于任上。

  30余年后,这位昔日凤阳街头的乞讨少年终于修成正果,成了吴国事实上的掌权者,如同当年的义父徐温。935年,徐知诰进封齐王;两年后改名“徐诰”并令杨溥逊位,即皇帝位,国号“齐”,改年号“升元”,并于升元二年(938)恢复原姓,改名“李昪”。

  当上皇帝的李昪终于不用再像当年那个衣食无着的小乞丐一样每天为生计操劳,他觉得是时候为自己找一个名声响亮的祖先了。既然刘崇、刘都说自己是刘邦后人,经常在徒步耳边聒噪的苏半仙号称是眉山苏轼的传人,李昪不用怎么思考就决定让自己做了大唐李氏的后代。

  对于这一点,徒步以为虽然荒唐,但是看看1000余年以后的中国人所作所为也就释然了。每当我看到如今湖南常德桃源县、江苏连云港宿城、安徽黄山黟县都为了证明自己才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真正所在而吵得不可开交;当湖南新晃县、贵州赫章县为了谁才是真正的“夜郎国”故址而大打出手;甚至山东阳谷和临清、安徽黄山都旗帜鲜明声势浩大地各自抢夺“西门庆故里”名号,借着这个名声并不好的古人来做点噱头。我想,对比这些行为,还是窃国的袁世凯说自己是袁崇焕的子孙更能让人接受一点。

  李昪选择的高祖是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李恪。既姓李,又是唐室后裔,自然也要“恢复”国号为唐,是为“南唐”。不过《资治通鉴》却记载937年徐知诰即帝位时,即以唐为国号,并不认为徐齐曾经存在过——随后李昪尊李恪为定宗静皇帝,曾祖李超为成宗平皇帝,祖父李志为惠宗安皇帝,父亲李荣为庆宗德皇帝。此时养父徐温的地位稍显尴尬,被尊为义祖;而当年差点做了李昪养父的杨行密则什么都没捞着,不知如果某天在天堂看到庆宗德皇帝李荣的时候,会否告诉他,老子辛苦干了20年却什么都不是,让你那本该讨饭的儿子捡了个现成便宜,你死这么早啥事不干竟然也做了皇帝在天堂晃悠!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